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降体温可帮助病毒复制 精选

已有 7581 次阅读 2014-1-22 10:24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当你流感时,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可以控制发烧,让你感觉舒服一些。这样的处理是否正确?一些科学家曾提出这可能是错误的方法。最新的一项研究对此提出了新证据,警告人们谨慎使用退烧药物。降低体温能让病毒复制的速度加快,并增加了病毒传播给他人的机会。这一研究估计美国每年至少有700人因为使用退烧药物导致流感后死亡。

研究论文作者之一,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数学家David Earn认为,流感后吃药实际上不如呆在家里好好休息更有意义,因为你外出有可能增加了病毒传播机会。

人类掌握控制体温的方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关于控制发烧的好坏之争也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就曾经建议使用柳树皮提取物,后来被发现这种提取物中有一种化学成分水扬酸,后来经过化学家的改造,发明了乙酰水扬酸或者叫阿司匹林。一个化学分子成就了一味具有传奇色彩的药物甚至生理学的研究历史。例如通过对这一药物机理的研究,直接导致了体温调节机制的发现。古代罗马、中国和美州原住民曾经使用其他含有类似化合物的植物进行降体温的手段。

但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发烧实际对机体控制疾病有好处,因为发烧可以让病原体难以进行分裂或复制,而控制体温则可以帮助这些病原体。实际上使用发烧疗法治疗疾病的历史更为悠久。比如因为采用疟疾诱导发烧治疗神经梅毒的科学家奥地利的贾雷格医生就因为发烧疗法获得192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使用阿司匹林可以让感染普通感冒病毒鼻病毒患者产生更多病毒。另外用雪貂研究发现,无论是使用降体温药物,还是将动物剃毛(物理降温),降低体温都可以增加动物鼻内分泌物的病毒数量。

最新的研究并没有增加更多实验证据,但是他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控制患者体温对病毒在整个人群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他们估算了当控制体温时对病毒在人群传播速度的影响,最后将这些结果和那些使用了阿司匹林的父母、患者和护士比较。他们的结论是目前只在美国使用阿司匹林就可导致流感发生率增加1%(中国的情况或许更严重),这将导致增加700名因流感而死亡的患者。更为可怕的是,这是针对流感这种容易传播的流感病毒,如果是那些传播相对困难的流感病毒,控制体温将可以增加5%的发生率,而死亡数量可以增加到2000名。这一研究今天在线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有学者认为这一结论不合理,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曾经研究发烧几十年的Philip Mackowiak教授就完全不相信这一结论。他提醒人们注意这个模型仅仅建立在不太可能的假说基础上,并没有可靠数据的支持。比如将控制发烧影响病毒复制的证据主要来自雪貂的实验。而,雪貂确实是研究流感的理想动物模型,但是要注意雪貂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而人是自由活动的个体,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家Gérard Krause认为,病毒增加也不等价于传播性的增强,而且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支持。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流行病学家Walter Haas认为,根据现在的研究尚不能确定控制体温的好坏。建立在不可靠证据基础上的假说不可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Earn 认为他们已经估计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也考虑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研究也没有包括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不能外出会见朋友,这一研究的更重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重视对发烧控制的深入研究。至于你发烧后是否愿意服用阿司匹林,那么完全根据你的个人意愿,但要提醒你的是,有可能因为服用药物而增加了传播可能性。

http://news.sciencemag.org/health/2014/01/fight-flu-hurt-society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761180.html

上一篇:晒太阳可以降血压
下一篇:5年内论文数量增加10多倍的Plos One

21 孙爱军 张南希 王德华 刘洋 褚昭明 乔中东 阳姹 李土荣 侯成亚 赵凤光 汤济鑫 刘庆宽 杨金波 孙永昌 陈冬生 zhangling JIANHUN biofans zdlh yunmu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