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谈婚论嫁

已有 2679 次阅读 2014-2-11 00:0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春节前后,关于青年男女被父母亲友催问恋爱结婚的帖子此起彼伏。这类事是怎么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的?不妨让人们揣测一番。

远的不说,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这种情况似乎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那时候,青年男女都挺响应号召,坚持晚婚晚育,但没有提倡过晚恋。只是在后来的中学时代,才有人提出反对早恋。作家肖复兴还专门写过以此为题的小说。小说的标题就是《早恋》。我先是听电台广播,后来找书来看,发现写得还是不错的。

在我们上中学时,连反对早恋的声音都还没有。不是说那时候就允许恋爱,而是根本没人敢有这样的胆子。个别有的忍不住心中躁动的,给女生写纸条,女生多数都会上交给老师,以证自身的清白与纯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哪个毛头小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硬着头皮往枪口上撞?

文革中,特别是在1968年之后,中学生中的这种男女相好的事似乎可以半公开的进行了。反正老师也不敢管学生了,学生在文革中也实在闲得没事,而且上山下乡的高潮还没到来,所以趁着这点闲工夫,春心萌动的青年男女们就做起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反正在我们中专学校,恋爱中的男女们几乎都是公开的了。当然他们岁数也都不算小了,起码都二十郎当岁了。同学们也都能理解,老师们根本就不管,也没法管。军训团、工宣队也不太管这类事。

一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中间也有自己好上的,但为数不多。因为很多担心如果过早成家,就回不来了。所以很多人就忍着,不敢谈恋爱,回城的事比男女的事要重大得多,谁敢掉以轻心?很多人回城后,都快三十了。心也累了,身也疲了,也想成个家让自己能喘口气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下草草成家。当然,后来因为这种草率而离异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当年分配在工厂工作的,真正自己谈上恋爱的也不多。多数人胆子还都比较小,男生其实根本不了解女生,不知道女生是怎么想的。所以有心没胆的事很多,都是暗恋,没有多少人真的敢冲上去。有敢冲的,也成功了,但仍然不能为其他人所效仿。所以那时候多是靠亲友或同事介绍,即今天所谓相亲。

厂里车间的老大姐们,说是热心肠也好,说是闲操心也罢,反正她们是绝不能看到有任何一个青年男女总是单着的。她们总能动用一切资源来保媒拉纤。这样,青年男女们想坚守独自一人的也实在不好意思,只好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依就依就了。那时,多数认为,这种相亲模式没什么不好,因为大家都很羞涩,都让自己能不管不顾地往上冲,实在太难为大伙了。所以这种半推半就式的模式就大行其道。

等我们上大学时,班里还有一大批二十三、四,二十五、六的弟弟妹妹们还在耍单呢。他们倒是很勇敢,比我们老的这一拨强得多,都算比较勇猛型的。算起来,到我们班毕业时,本班成就的怎么也有十五六对,还不算跟外系的。后来大都结了婚。不过,等二三十年后,其中又有一多半离了。这就跟时代潮流有关系了。他们那一拨,已经不把离婚当成什么不好看的事了。他们都是敢做敢当的一代人。或者说是敢爱敢恨的一代人?也未可知。

再后来的青年男女们,知识水平高了,生活质量也要求高了。他们对自己未来婚姻生活的质量也要求得更高了。用一句比较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绝不凑合。只要看着有一点毛病,有一点不顺眼,是恋人的,立马分手,是夫妻的,立马离异。一派我行我素的架势,谁能奈我其何?

这种对婚姻高质量的要求,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他们的老爸老妈们不理解。老爸老妈的观点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们当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你们怎么就那么吊妖子,这个不成那个不行的?在父母们看来,只要一成家,孩子们心里就踏实了,就不再琢磨什么想入非非的事情了。如果一天不成家,父母的心里就一天不踏实,而且他们也认为儿女们也不会有真实的生活。至于是不是要抱孙子之类,其实大多都是为父母的说词,不过是给儿女施加压力的一套理由。

好多事,越是从外部施加压力,那么这种事情就一定越是会变形,最后都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父母逼婚者,其实都对自己的子女不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变化不了解。所以他们越是施加压力,就越是会适得其反。很多事都是水到渠成,该怎么着就会怎么着。就跟蒸馒头一样,火再大再急也得蒸上十五分钟以上。火烧得再大点,跟炼钢炉的温度一样,那不到一秒钟,水都蒸发完了,那馒头还是跟生面团一样,或者干脆就烧成了黑炭。儿女们的事也一样。平时当父母的,说个基本原则,做点学术讨论,都是可以的。其余的,就让儿女们自己领悟去吧。一次又一次逼着他们相亲,让他们都烦了,反而可能把适合自己的对象给错过了。那你们这些当老家儿的亏不亏?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66415.html

上一篇:聪明和智慧
下一篇:关于职业的断想

4 曹聪 廖晓琳 罗帆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