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一个条例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畜禽粪便带来的污染问题?

已有 2542 次阅读 2014-2-12 11:5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1个条例与N个问题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作为我国农业环保领域第一部国家级法规,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畜禽粪便带来的污染问题?
 
■本报记者 周熙檀
 
1月下旬的一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何随成正准备接待前来求教的环保厅人员。
 
原来,东北养牛,巨大的牛粪产生量亟待科学处理,为此辽宁省环保厅投入几千万元开展牛粪沼气发电项目。但是,这一项目日前却遇到了问题:发电不稳定而无法并网,沼液沼渣难以处理。
 
其实,这一问题,仅仅是我国畜禽粪便处理所面临问题的冰山一角——全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工业有机污染物的4.1倍,且大多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给农业环境带来极大威胁。
 
今年1月1日,作为我国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第一部国家级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直面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力。但这部《条例》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
 
污染威胁被忽略
 
2013年黄浦江死猪事件,才开始在人们脑海中建立了嘉兴养猪和环境污染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行业内的人士,比如魏源送,对此早已心知肚明。
 
魏源送是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是他的研究方向之一。
 
2005年,魏源送曾带人到嘉兴南湖区参观。“这一经历把我对江南水乡的印象彻底打破了。”参观者的这句话是现场的浓缩:家家户户养猪,村子里到处都是臭味,河水都是臭的,小鸭子掉进水里就直接被呛死。
 
“养殖户只管生产销售,粪便被推向社会,推向环境。”何随成认为,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一直得不到重视。
 
沈阳生态所高级工程师江志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畜禽粪便使得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等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遇难题
 
在采访中,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针对我国养殖业的特点,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肥料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开发工作。
 
何随成研究畜禽粪便堆肥化处理已有40余年,其研制的高温堆肥技术,通过在鸡粪猪粪中添加秸秆,经过生物发酵,能够杀灭病原菌、钝化重金属、降解抗菌素,并实现更高的堆肥效率。辽宁抚顺一家8000头猪养殖规模的养猪厂采用该技术,使用猪粪生产的有机肥,不但改善了周边的土质,还减少了病害,提高了米质。
 
但是,这一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养殖户对有机肥缺乏认识,有机肥也没有得到正式的推广和重视”。
 
成都生物所博士闫志英告诉记者,我国对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总量估计不清、技术支撑不足、政策引导不力等现实问题,阻碍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
 
粗放管理不可行
 
在《条例》实施以前,我国环保、农业、畜牧等部门都对畜禽粪便负有监管责任,但谁负主要责任并不明确。“这就导致监管主体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江志阳说,好在《条例》明确了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与畜禽养殖者的污染防治责任与义务。
 
但是,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并非短期形成,仅仅明确各方责任似乎也远远不够。
 
从缺乏全局性的规划与布局,到养殖与种植业严重脱节,从养殖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到有机肥市场混乱……N个问题,令一纸《条例》略显有心无力。
 
国外采取的原则是谁养殖,谁负责无害化处理,有关部门还为沼气、肥料等产品提供补贴,使养殖户在治污的同时可以持续获得一定收益。而我国主要采取对设施建设给予一次性补贴的措施,片面追求达标排放,导致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高昂,再加上养殖业目前仍为弱势产业,养殖户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治污费用。
 
为此,江志阳认为,我国要提高养殖企业环保意识,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明确监督部门责任,加强技术和产品监管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规范畜禽粪便处理工艺;丰富产品功能和效果,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国科学报》 (2014-02-12 第4版    综合)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6800.html

上一篇:英国政客呼吁采取措施增加女性科学家数量
下一篇:科学家解密水晶形成过程

1 江志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