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周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kaizhou

博文

对我国基础科研、生产的一些具体建议

已有 10385 次阅读 2014-4-28 13: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一、目前我国科技的一些落后领域

 

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说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航天等领域主要靠集成技术。目前,我国在基础科研、生产领域还有一些项目较为落后。航天领域的辉煌,应该能够激励一些暂时落后的项目赶上去。

 

关于我国的基础科研、生产,我最近阅读了一篇媒体文章:《“专利大国”之忧》(载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12月11日,A3.)

 

摘录一段如下:

……一份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另有报道称,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我国石化设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是彩电、手机生产大国,但这两件产品的关键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鼠标都要交专利费……

此外,近来媒体还报道我国LED的产能有70%过剩。可是,尽管产能过剩了这么多,我们对有关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

依靠引进技术,我国的光伏产业也做得很大。(上网查询知)朗咸平说:中国光伏产能过剩95% 。可是关于“光伏”,关键的的技术我们也还没有完全掌握。

……

在这些基础领域,我们创新能力的欠缺,原因并不完全是纯技术的问题。

 

在我国科技界存在一种被称为“浮躁”的情绪,影响不太好。一些媒体已经进行过很认真的剖析了。

政府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管理,是必要的。

 

二、对科研经费应该加强管理

最近还阅读了另外两篇媒体文章:

《科研经费运行缘何成为腐败高发区?》载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10月13日,O2.

 

 

《近三年39份审计报告涉及“科研腐败”》载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10月14日,A4.

 

 “科研腐败”,的确是影响我国某些科研项目进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个人口袋里”的巨款来得太容易!或者说把心思都放在“捞钱”上,放在科研、生产上的心思必定就不会太多了。

有关部门正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这是受到广大群众拥护的举措。

下面仅就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和作风,提出一些可以操作的建议。请批评指正。

 

 

三、对科研、生产的一些具体建议

 

1、科研、生产的领导者应该抓团队精神的建立

举国内过去的一个例子:

 

某单位一位领导常常“亲临”某重要课题。该项目遇到难题时,该领导立即让其它课题的骨干停下手中的工作,前来参加该项目的“会诊”。大家都尽力给予帮助。每次,对该领导和参与者的发言都有记录(对有关人员的分析和建议,有了文字记录),对于所有人的水平和贡献,大家了如指掌。

 

大家都愿意鼎力相助而不是撤台,因为每一个人的贡献,都不会被别人(包括领导人)“贪污”。

该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导者在领导方面立了功;其他许多人在技术上的贡献也都得到了满意的褒赏。

 

良好的团队精神,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2、“好好”先生不应该当评委

各个重大项目立项时的评委、检查工作时的评委、鉴定时的评委,都不应该邀请“好好”先生担当。上级领导部门应该从严把关。

对那些完不成任务而弄虚作假的项目,应该查一查各位评委当时的意见。总是提不出有见地意见的评委,最好是自己不要再去当评委了。

国内一些单位的风气,使得邀请“好好”先生当评委,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领导部门应该过问一下。否则,今后你们看到的不少开题报告、鉴定报告、调查报告里面仍然会有许多“用华丽辞藻掩饰的水分”。

 

 

3、立项时要细致地分析技术措施

就物质条件来说,一般的工艺装置和设备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国最缺乏的是检验和控制质量的“技术平台”。

所有的工艺(包括复杂加工),在每一个工序中都会出现“公差”(即零散)。任何一个公差出了格,到了流程的终端都会使整个产品判为废品。应该采用合适的技术平台对每一个阶段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了某个公差出了格,有两件事要做:(1)把出了问题的工件立即从流程中剔除;(2)计算机分析问题,及时修改工艺参数,避免再出废品。

前面提到“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这里包括复杂的核磁共振、彩超等先进的检测设备。我们到国内其它领域的实验室参观,也发现主人都以他们拥有先进的西方设备而自豪。这表明我们在精密的检测仪器方面,自主的开发能力比较差,也表明我国的有关领导部门不太重视这个领域的科研创新工作。

由于我们对于各类检测仪器、仪表开发工作不够重视,对于一些重要的部件、器件、元件、材料在制造的工艺流程中的质量监控必然就缺乏关键的手段。往往在复杂的工艺流程结束后,才发现生产出来的是一批批废品、次品,但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人们一头雾水!

“控制好产品的研制、生产质量”,只是一句很容易说出的话。实施起来困难是非常大的。西方国家就在这个问题上保密(不必骂他们卡我们脖子,显得没有志气。这是他们的主权,我们不是也在保密吗! )

因此,我们在重大课题立项时,就要细致地分析技术措施,规划各种技术平台的建立问题。有关领导部门有必要抓几个典型。

 

 

4、重视对各种事故的研究

首次科学试验(探险)的失败,不必去批评。那些失败者是人类科技探索的先驱。失败后的情况分析和结论,将成为我们的宝贵知识财富。

但是,有许多事故却是在“重蹈覆辙” ,是完全可以预先防备而加以避免的。

我国一些人不太重视实际工作,因此更不重视对废品问题的探讨。

当今科技工作中,最主要、也是投入资金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工作是面向实际的科研、生产工作。理论和实践相比并没有高低之分,谁也不应该说实践工作比理论工作简单。开展实际工作,就必然要面对成品率和产品的可靠性问题。

面对废品,有人一头雾水。

眼高手低的人,有能力在一堆废品面前把问题的关键原因指出来吗?!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吗?!可是往往当别人把问题分析清楚以后,他明白了,竟然说“简单” !

这里要借用美国著名科学家的一句话:

J.R.皮尔斯在他的科普著作《电子与波》中讲过一句名言,在他给一个不熟悉科学的人说明一个重要的论点后……(说)“但是他在明白以后所得出的反应却是:‘哦!原来这样简单。’言外之意无非是说,我说的东西既然是能够了解的,那它就不会是很重要或者很深奥的。这种态度完全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有声望的人几个世纪来不能了解的正是如此简单的事物。”

为了防范事故于未然,应该收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该领域各种事故的资料,加以仔细分析、研究。个别单位可以建立废品陈列室(或柜)。对职工加强预防事故的教育。

   钱学森先生不仅理论水平高,实际工作能力也非常强。他在现场精确分析问题的一件件故事,听后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5、在重要课题的鉴定报告中应该给出成品率数据

真实的成品率数据,反映了工艺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也直接预示以后批量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不发生任何问题。

我们认为,在废品率很高的批量中筛选出来的成品,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

成品率的高低与科研、生产队伍的作风和技术平台及有关装备的水平密切相关。它关系到产品的性能一致性、可靠性。长期坚持提高成品率,必然会训练出一支严谨的科研、生产队伍,也必然会带来高质量的科研、生产产品。

许多单位产品的可靠性评估,往往忽略了成品率的情况。这恰恰是鉴定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希望有关领导部门重视成品率数据。

 

也许有个别观点我过去在其他场合谈过或发表过,这次在文章里为了观点的“完整性”又再次提到。请读者原谅。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45842-789415.html

上一篇:上网序言
下一篇:读《柳传志跨界对话王蒙》一文有感

36 刘洋 周健 李亚平 葛兆斌 肖振亚 李健 闵应骅 姜咏江 李伟钢 武夷山 苏力宏 杨文超 许培扬 汪晓军 张文增 陈冬生 邹谋炎 俞立平 张建武 张云扬 彭思龙 黄育和 王满喜 彭真明 何金华 温世正 truth21ct eastHL biofans zhouguanghui XuexingLu ybtr3929 guoyanghuawu super1983 aliala uneyeca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