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这哪里是在读博士呢? 精选

已有 13428 次阅读 2014-6-1 12:05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快乐, 研究生教育, 目标, 读博士

这哪里是在读博士呢?

(王德华)

 

端午节,六一节,周末,三合一,快乐。

过节,需要好心情。好心情,营造好生活。

捧着书,静静读。有故事,有知识,有道理。喜欢这种感觉。

 

读书,本是一乐事。清闲读书,心静读书,获知解惑,怎么说都是一乐事。

孩童的时候,缠着爸爸妈妈买画报,买带图画的故事书。自己反复看,让爸爸妈妈反复读。没有厌烦的时候。

逐渐自己能读了,要买更多的书。开始自己能讲故事了,给妈妈讲,给爸爸讲,给爷爷奶奶讲,给小朋友们讲。得到的鼓励越多,表扬越多,心情越高兴,读书的动力就越大。读书带来了快乐。

终于,背着小书包进了日夜向往的幼儿园,然后背起真书包进了期盼的小学,再然后进了中学,初中、高中、大学就这样不知不觉过来了 可是渐渐地不怎么喜欢读书了。

从哪一天开始,不喜欢读书了呢?从哪一天开始读书成了负担呢?从哪一天开始读书成了压力?从哪一天开始厌恶读书了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谁造成的呢?

回头想想看,应该是与这些原因有关的:考试,成绩,排名,升学,课外辅导班… …孩子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家长定的,老师定的,很多逼迫的意味。

… …

这些年来,眼睁睁地看着研究生群体的变化。苦读的学生很稀罕了,珍惜机会和时间的学生很少见了。读书,完全成了人生中不得不经历的一种痛苦折磨,想不清,道不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没有快乐的感觉,没有满足的感觉,没有充实的感觉。有的感觉是:累,每天都累。着急,每天都着急。迷茫,一直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

读文献,不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求新。成了被迫的任务。

做实验,不是为了寻找谜团的答案,获得数据。成了不堪忍受的机械重复。

写论文,只为了发表。没有时间思考结果的新意在哪里,结论是否合理?文章是否符合逻辑?语言表达是否达到专业化?概念理解是否准确?为了审稿人而写文章,为了获得学位而写文章。

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奈的。这怎么会是读博士呢?这么美好的事情,怎么会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是求学生涯中最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虽然没有理由挥霍散漫,也没有理由过得艰难。追求学问,是一条清贫的路。在这条路上,是希望心静的人,不贪图富贵的人,希望充实自己的人,能够做到清心寡欲的人。

所以,每天思考着自己喜欢的问题,脑子里弥漫着各种猜测假想,然后查书读文献,设计着能够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精心收集者数据。然后,急待着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不一致,问题出在哪里?一致了,还存在哪些未知?再思考,再实验…. …数据充实了,思想成熟了,写成论文,在主流刊物上发表,等待学术界的认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自己的发现,听取同行的意见和批评,再完善,再深入。完善,深入,再完善,再深入….. 这样逐步发展着自己的学说、理论,从学生转变成一位独立的科研人员,从学生转变成研究生导师,然后指导着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着未知的探索…. ….整个过程充满着新奇,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提高,充满着满足。这就是科学人的生活。

研究生,本是这样读的。

博士,本是这样读的。

科研,本是这样做的。

生活,本是这样过的。

 

读了博士,却不喜欢科研生活,进不了状态。

从事科研活动,却羡慕着朱门酒肉,羡慕着花前月下。

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

那,可真是一种痛苦。

既然是痛苦,为什么不及早结束这种生活呢?

人生苦短,还是早些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做什么自己才能快乐起来?

自己的努力,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永远不会达到预期目的地了。越来越悲观,越孤独,越无助。这才是最大的人生悲剧。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沿着自己喜欢的路向前走,朝着自己追求的方向行走。这样,就会越来越快乐,知足,自信。脱离苦海,走出泥潭,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向哪个方向走?

明确了,就不要为难自己了。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是确定了目标后的一种心态。哪条路上都有沟沟坎坎,有平坦,有弯曲。

朝着自己追求的目标逼近,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知足。

很简单的问题,要想获得学术界的最高学位,需要怎么做,应该很清楚的。哪些事情,有利于达到这个目标?反之,哪些活动不利于达到这个目标?甚至严重影响达到这个目标?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做个决定:多做有利于达到目标的,少做或不做有碍于达到目标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花最多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六一随想。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57-799499.html

上一篇:一个追踪金雕的年轻人
下一篇:如果规定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至少3小时可以吗?

70 尤明庆 赵斌 罗德海 庄世宇 张海霞 曹聪 李东风 孔梅 孙学军 王超 吴春明 曹君君 苏光松 谢强 胡方云 崔晓磊 张忆文 廖晓琳 钟家伟 许方杰 蒋永华 彭波 何瑶瑶 李培光 黄焕平 郑永军 许天来 任胜利 胡孙铃 李宇斌 强涛 林茂华 罗汉江 胡九龙 韦玉程 李学宽 张云扬 袁斌 施安路 郭向云 温世正 田斌 刘庆彬 刘淼 赵理 李祥海 王树松 彭真明 武夷山 沈友明 唐小卿 王静 赵明辉 QDA2012 wangqinling wolfganger pseudoscientist zzjtcm woodzen zhaorzh a18170794487 xqhuang rainsky90 louiexp zjgjnu jimiyg ttee1 dengdaifeixiang lrx yaoxiaoyanle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