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建立一个高效科研团队的一点个人浅见 精选

已有 12716 次阅读 2014-6-10 04:28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效率, 科研团队

建立一个高效科研团队的一点个人浅见

 

蒋继平

2014610

 

假如你是一个科研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是负责人之一,你也许希望将自己的团队建设成一个高效率的队伍,从而提高自己团队的竞争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是抱着这种心态走过来的。今天借此博文来谈谈我对建立一个高效科研团队的个人浅见,以起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 把好招聘关。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负责人,首先面临的一个任务是招聘团队成员。这是一个相当费心的事。首先招聘广告要写得很得体,然后在筛选候选人的申请材料时很费精力和时间。即使这样,也应该细心和认真对待,绝对不能马虎。最关键的是将人品作为第一要素来考量。人品素养主要要通过推荐信的内容来确定。在考量一个候选人的时候,应该客观公正地按照这个职位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决不能按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更不能通过人情关系来招聘。非常实事求是地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的几十次招聘中,我只有一次是看在人情关系上招聘的。这个雇员后来对我的工作和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我有切肤之痛,几乎终生难忘。其他的所有雇员都是很好的。

  • 知人善任,注重特长。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特性来利用每个人的特长,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比如说,有的人内向,喜欢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而有的人比较外向,喜好交际,社交能力较强。针对这样的特点,前者应该较适合做一些实验室的具体工作,给于一些重要的任务,而后者在接待来访者和出外办事方面可以有所帮助。

  • 适当的人才比例。搞科研主要是两个层面,一个是试验设计,另一个是实际试验操作。试验设计是最关键的,一般需要有较高科学基础和素养的人才能担任这样的任务。可是,试验设计好了后的实际操作只需要一般受到一些基本试验训练的人就行了。当年我在担任Syngenta北美洲植物病害抗性筛选项目负责人的时候,要负责在两个国家好几个试验站的科研任务,要对6种蔬菜的四大类病害(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进行抗性筛选,要与10 位育种家一起合作。我的团队一共只有两位博士,一位硕士,其他的都是学士,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学位。这样的团队构成非常有效。

  • 既有具体的分工又提倡严密的合作。假如你的团队同时担任几个重要的课题,要与许多单位合作,那么你一定要在团队内部进行具体的分工。我将我的团队分成两个主要的分队,一个负责蕃茄,西瓜和玉米的具体工作,另一个对付辣椒,西葫芦和甜瓜的具体任务。第一组为6位育种家提供合作,第二组与4 位育种家共同研发新产品。我要求两个团队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时,遇到另一个组需要特殊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不分你我。在我的带领下,我的团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精神,工作效率非常高。

  •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研团队,一定会有不同身份职称的人,在专业职称和工资待遇上一定会有不同的层次。虽然在工作中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事务中,我始终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我注意到,绝大多数雇员对老板的态度比对工资待遇还要在意。所以,学会相互尊重,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非常有益。一个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科研环境对科研的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作为领导,主动放低身段,平易近人,经常与下级一起做一些具体的工作,遇事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态度,让下级感到一种平等的待遇。在下属雇员的生日时,为其举行生日庆祝活动,即使是自己掏腰包也要这样做。这些举措和行为对养成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有帮助的。

  • 以身作则。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你当然必须是这个领域的一流专家,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问题,能够立即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尽快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略和措施,要做到这点,你必须经常与团队人员一起做一些具体的事务,从而可以了解不同雇员的办事风格。在日常事务中,一定要以身作则,认真严谨,苦累的活自己带头干,遇到问题自己主动承担责任,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以高尚的品行来感染你的下属。

可以这么说,我的科研团队一直是高效率的,这也是我的团队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一个原因。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3132-802014.html

上一篇:人之初,性本我
下一篇:在国外如何做到受欢迎?

12 张红光 王荣林 赵大伟 陈新泉 李帅军 张长命 王树松 高绪仁 吕鹏辉 biofans shenlu Xuex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