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管不住温度 但要管好温度计(2012-08-09 )

已有 2324 次阅读 2014-6-17 15:07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国家安全, 人民日报, 气象台, 温度计, 中国气象


于7月19日和20日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气象报》发了这篇关于气温的文章,基本保持了原貌,有些删节。原稿如下:

 

曾在央视小品中听到过这样的台词“你多大鞋,我多大脚。”在网上还读到过一个挖苦气象台的说法:“管不住温度,还管不住温度计。”意思有相通之处,都是指以人为的方式去强行控制不该也无法控制之事。

 

最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下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所应受到的保护和补偿做了明确的规定,取代了50年前制定的暂行规定,应该说是我国劳动保护措施的进步,为保护在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提供了更明确、具体的政策依据。对于这一文件,在网上依然听到了调侃之声,如有人认为即便出现了高温,气象台也不会报的,劳动者永远也拿不到合理的补偿,大意与管住温度计的说法类似。

 

对气象台遇到高温不报的说法显然是一种误解或想象,没有任何根据。尽管气象预报做不到100%准确,但预报员会努力去分析,尽量做好,负责任地发布预报,并及时订正。即使预报有误差,发生的实况也是不难查询的。这与其他行业的工作类似,做任何事情,没有人会希望在自己手中出次品。预报准确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预报员能力的指标,报错了会对公众造成负面影响,对预报员自己也有弊无利。且衡量准确率有统一的客观评价方法,不可能靠管住温度计来调控。

 

但为什么公众对温度预报的感受会出现差异呢?除了误传误读之外,也确有其客观原因。一是预报确实会出现误差,按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24小时的气温预报出现一两度的误差并不少见,有时会更大些。二是温度分布的差异性,同样在一个地方,所处的具体地点或位置不同,气温也会有较大差异。为了规范气象观测,气象部门制定了统一标准,包括观测场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征的地方,尽量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设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丛林、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要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的物体;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等等。

 

这样做是为了体现观测要素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世界各国地面观测场地要求和观测方法都大致如此。预报员发布的温度也是以在这种观测环境条件下,从百叶箱中观测到的温度为准。这就造成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与规定环境中的温度有一定差异,少则一两度,多则达三五度,甚至更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强化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大了同一城市不同位置温度的差异性,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气象台发布温度准确性的疑虑。

 

本不存在管住温度计的问题,若硬说要管,用管好这个词或许更确切一些。管好的途径则是通过制定统一标准的观测规范,不能随意设置观测地点,温度计要经过统一检测,且不能随便安放,要放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百叶箱里。这些都是气象业务所必需要求的。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观测到的与人们感受到的温度总是有差别,从公众需要获取准确信息的角度,确实也存在缺陷,应该考虑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气象部门已开始探索化解这一矛盾的途径。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观测密度,除了统一规定的标准观测外,在城市周围和市内多设一些观测点,将一个点的温度改变为由多点构成的面温度,提高温度在某一区域分布的分辨率。预报的结果也将不是以点代面,而是分布在城市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多点温度了。这样做后,可以减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与预报温度的差别,提高了预报的真实性,人们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了。这样相对精细的预报服务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提供。

 

大自然中的温度变化会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非人为所能干预,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其作出监测和预报。实际上,其他领域也有相通之处,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统计信息等方面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在管好上下功夫。如果缺少科学、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或有了规则而执行不力,一方面会出现重大隐患和事故,同时也易引起公众的误解。如在环境监测中关于PM2.5准确性的争论,就反映出类似的问题,监测的设备、方法、标准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监测设备所处的位置不同,差异也会很大。如果缺少以相同标准为依据的讨论基础,所出现的任何分歧就失去了判断其真伪的意义。

 

如何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仅是责任、态度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搞清楚,将真实情况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讲清楚,既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10230-804106.html

上一篇:塔克拉玛干(2012-07-24)
下一篇:南疆散记(二)---曾经的绿洲古国 (2012-08-14)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