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德国夺冠的启示:怎样打造真正的世界一流强队?

已有 5378 次阅读 2014-7-17 14:24 |个人分类:杂文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人才, 德国, 冠军, 世界杯

刚看了黄秀清老师的博文《耍大刀:厦大还是吓大吗?》所配的视频很是绝妙:义和团打扮的金三胖在奥巴马面前耍大刀,直接被游击队打扮的奥巴马掏枪干掉!忽然又想起了刚刚过去的世界杯,德国队在半决赛对阵巴西的世纪惨案,巴西球员出场时拿着内马尔球衣唱国歌的那一幕,多么神似!一个靠精神领袖忽悠的球队开场10分钟猛耍过一阵大刀片之后就直接被荷枪实弹的德国帅哥们扫荡出局了!真正的冠军,靠的一定是真正的实力,而不是所谓的魔咒和奇迹!那只是媒体炒作的噱头,球王一定是在赛场上打出来的,不是在媒体上吹出来的!这一届世界杯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

  • 不思进取、抱守残缺的伪强队,一律小组赛显形:西班牙、意大利、英格兰、葡萄牙......

  • 不拘一格、新人为主的屌丝队,一路上高歌猛进:哥伦比亚、法国、荷兰、智利......

  • 人才外流、内部空虚的独苗队,一遇强敌就疲惫:巴西、阿根廷为最......

  • 注重本土球员培养,打造自己强大联赛的国家笑到最后:以拜仁慕尼黑青训系统出来的年青一代为班底的德国队,今后5年将是国际足坛的霸主,不管你信不信,这都是事实!

从德国队的成功,反思一下我们的人才政策,其实真的可说的很多:

1、是引进为主还是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为主?

     提高水平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来起到带动作用,可是真的要成为自己的强队必须倚重自己的人才,西甲双雄在俱乐部级别可谓成功,可是这一届的西班牙队却是个灾难:因为在巴萨和皇马能够打上主力的西班牙青年一代球星屈指可数,而在拜仁和多特,各个位置上都有不止一个德国球员可以成为主力,而且他们处在很好的年龄梯队,穆勒之后有格策,小猪的身边有克洛斯......所以,任何不注重自己人才培养的计划都不是长久之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是外来的和尚代替不了自己的水平。

2、是靠老人的经验还是倚重青年人的创造力?

    这同样是世界杯期间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初出茅庐的哥斯达黎加在死亡之组由赛前的“鱼腩”蜕变为小组第一出线,不可谓不意外!15个90后球员随队出征的荷兰队也着实让很多人赛诟病,缺少了里贝里的法国更是被媒体视为弃儿,可是这些年青的队伍用脚把皮尔洛和圣卡西这些“老迈”的世界冠军们毫无留情地踢出了局!而J罗更是横空出世,独霸金靴,还有很多人说他比梅西更配金球!这就是赛场上的青年人,不管你是否喜欢、不管你是否看好,他们的时代就这样来临了!所以,任何不重视年青一代的计划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其实政策制定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机会给更年青的人,无论他现在是不是个角儿,只要给他站到舞台上的机会,他都会成为角儿!

3、是凑别人的场子还是搭台唱自己的戏?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Top的球员如C罗和梅西都在西班牙顶级俱乐部扬名立万,从而登顶世界足球先生的个人荣誉巅峰,可是到了世界杯,他们的身边却不是同一级别的队友:阿根廷队被称为梅西+其他球员,C罗的身边是“武僧”佩佩......决赛前,梅西说“我愿意拿我所有的个人荣誉去换世界杯的冠军”,说这话时的悲哀有谁能懂?!最终他还是铩羽而归,这样的伤心痛苦又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救?!没有,真的没有!反观这届冠军德国队和上届冠军西班牙队,夺冠的主力阵容中大半都是在本国顶级俱乐部效力的球星,今年仅拜仁就有7人!巴萨和皇马上一届也超过7人!这就是秘密!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就必须由自己最好的人在自己搭的舞台上唱戏!凑别人的场子是不能凑出来自己的强队的!贝利时代的巴西如此,马拉多纳时代的阿根廷也如此!所以,还是把眼光和精力都集中在本国的土地上吧,搭自己的舞台,培养最好的人,唱自己的戏,才有可能唱出让全世界欣赏和佩服的中国戏!

      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先说到这里吧,因为要努力投入到工作去了,希望能够像我最欣赏的球星托马斯-穆勒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赛场上实现自己的辉煌!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812465.html

上一篇:傲慢与偏见:电影《12怒汉》的启示
下一篇:晒黑的男人才是真好汉

30 李学宽 张鹏举 杨正瓴 郭向云 陆俊茜 武夷山 闵应骅 孙平 于志强 郑小康 唐常杰 王桂颖 蒋敏强 罗良涛 蒋永华 张继龙 姚强 盖敏强 袁斌 sally208 fighting110 ybyb3929 wuji2017 shaoyunpeng Vetaren11 rosejump xqhuang jiareng shenlu ge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