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高考随想几则 2 精选

已有 5775 次阅读 2014-8-4 16:41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今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基本上尘埃落定了,高考暂时不是热点话题了,可以再说几句了。就算是对自己上次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806851.html )的补充吧。

 

高考试题越来越没有区分力,特别是对优秀学生的区分力不足。现在高考考查的不是你的学习能力,而是你的细心程度。具体证据包括:今年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共33[1],山东省理科高考成绩(满分750分)在700分以上的有111人,而最高分710分的有33人;北京市则有2316名考生超过650[2]

高考本来的设计目标是挑选出适龄人口中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对他们进行高等教育以便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前高考试题的出题标准是为了有效地挑选出这百分之五的适龄人,那时候的总分大约是700分,而本科和大专线大致在500分左右,因此,试题可以出得难一些。但是,教育产业化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入越来越多的大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大约是35%左右(尽管一本的录取率还是5%左右),总分通常是750分,而本科和大专线大致仍然在500分(主要是因为分数低了会让某些人觉得脸上无光),这样试题就简单多了,对优秀学生也没有什么区分力了。所以,现在比的就是谁细心、不犯错误,高考状元也越来越多(山东省单单理科状元就三十多个,想宣传都不太好意思),其中女生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这是个大问题,那些“顶尖名校”比如北清之类对此也大为挠头,因为他们虽然喜欢掐尖,但是并不愿意总是招“四平八稳”的学生---长期来说对学校没有好处。怎么办呢?谁也不清楚。要么是多考一次试,但是太不符合当前潮流了;要么就是尝试其他招生方式,所以名校们现在对国家的“贫困县专项计划”[3]之类的政策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逐渐减少大城市的招生名额,增加其他地区的招生计划---当然现在的做法都只是象征性的,每个学校变更的名额不过几十个而已。

 

人才的选拔、培养乃至将来做出成绩,虽然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宏观上加以调控(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是在微观上基本是不可控的。选拔苗子、培养他们并让他们将来真的做出成绩,涉及的因素太多,至少也包括学生本身的素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具体个人在将来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机遇,如果想要评判某个具体因素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几乎没有办法做对比实验。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些证据说明这三者的贡献大致是相当的。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的时候,学生好像是随机地从报考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考生里抽取的,这些学生受到的高等教育以及后来的职业发展大致与北清的同龄人相似,后来为国家做的贡献也不逊色。这说明学生本身素质很重要。

恢复高考以后,科大的生源和师资都很好,后来的职业发展也算不错,与北清之类的同龄人相当(虽然大多也一样是为美国做贡献去了)。80年代中期以后,科大的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声望也慢慢下降了。这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很重要。

至于说职业发展环境和机遇的重要性,那就更明显了。据说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建设美国了,这样才保证了留在国内做工作的人干了这么多年也没能赶超美国。当然这只能算传闻,还是说个更实在点的例子吧。国内的土木工程教育据说是清华和同济平分天下,清华的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同济的告诉我的,所以可信度比较高),可是清华的好学生都去美国了,同济的在国内就干得可高兴了,又赶上了中国基建大高潮,每个人十年干的活赶上了前辈们一辈子干的活(可能还要多一些),去美国的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那里据说一百年前的楼房也舍不得拆---也许是想尽快搞些文物出来、丰富美国历史的原因吧。

现在时代不同了,这样的实验再也没法子做了。好大学个个都搞掐尖,谁也不想落后。更可怕的是,美国的掐尖能力在下降,越来越掐不动了,好让人担心哦。

 

实际上,这些事情用不着我们操心的。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当年强多了。不用说学习好的(比如说那个今年又考了个文科状元的刘丁宁),就是学习不那么出色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让我佩服不已。比如说,江西的柳艳兵及其同学易政勇[5],见义勇为而误了高考,最后去了本省的大学。见义勇为、勇斗歹徒,已经很了不起了;婉拒澳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也还行吧。前面这两件事情,我觉得以前的优秀学生也是可以做到的,可是,他们连清华也拒了,这真是太不容易了:不是慕虚名而处实祸,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规划未来,比我们当年强太多了。

有这么优秀的青年作代表的新一代,他们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那里还轮得到我来瞎操心呢。刚下完雨,外面凉爽得很,我还是出去转转吧。


 

[1]2014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共有33

http://edu.163.com/14/0630/08/9VVMJVI000294MBA.html

[2]北京高考2316考生超650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06/24/322263.html

[3] 2014高校招生计划公布增贫困县专项计划

http://www.secn.com/information/high/2014-06-18/27393.html

[4] 2014年清华招生减少保送生增加贫困生

http://www.51test.net/show/3918339.html 

[5]江西夺刀少年被本省高校录取均免除学杂费

http://news.sina.com.cn/c/2014-07-07/023030477857.shtml

 江西夺刀少年称拒清华澳大因担心成绩跟不上

http://news.sina.com.cn/c/2014-07-07/040030478261.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19915-817040.html

上一篇:推荐《20世纪物理学》
下一篇:翻译到底要不要署名呢?

12 蒋永华 王荣林 李宇斌 刘全慧 陈小润 戴德昌 黄永义 王春艳 wangqinling bridgeneer shenlu fsd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