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高校教师考核评估体系的重大缺陷 精选

已有 25017 次阅读 2014-8-16 05: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一所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估体系,如果因为得到严格的执行,而让学生对这种执行有较大的不满,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有严重问题的,或者说有严重缺陷的。一所最牛大学的老师讲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只是因为他/她写的论文数量不够,因此被调离教学岗位,而成了行政职员。这样的老师自己固然可以接受这样的处理,但这不等于说这个制度就不是残缺和病态的。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但是如果因为其严格的执行而引起较大的负面反响,一定是存在重大问题的,一定是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大学,主要的宗旨还是在培养人。虽然我们可以拿一千条理由说明科研对于教学如何重要,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拿不出一条理由把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赶下讲台。这个制度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

有个实际的例子,不好点出具体的人名。若干年前,某高校老师,想要到另一所他认为比他所在的高校更好一点的高校任教。结果在试讲时,没有通过。这位老师后来调进了一个全国著名的研究机构,而且很快出了书,出了名,当上了研究员,还当上了博士生导师。后来,他就调到比他原来想去的那所高校更为有名的高校,照样当他的博士生导师。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老师很有才华。可是这都不能说明他最早想去那个高校任教就是合格的。话说到今天,他当博士生导师也许是够格的,但要他给本科生讲一堂课,未必合格。这说明,能做出研究成果的人,未必能讲好一堂课。可是,我们现行的评价体制,却能容忍讲课不合格但有研究成果的人给学生们讲课,却不能容忍讲课好的老师,只是因为他/她的论文数量不够而继续留在讲台上。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吗?

我见过一些在研究机构工作的老师们,他们的研究都很有成果,而且写出的书和文章都很漂亮。但是如果听他们讲课,简直的简直了,根本就听不得,嗫嗫嚅嚅,声音小得不行。有时候,甚至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这说明做研究和讲课真的不是一回事。而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讲课甚至就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课讲不好的人,没有资格进大学。至少不能当教授。可是现在我们遇到的是,讲课行的不能讲课,那些讲课比较不行的,就是因为文章多,就可以留在讲台上,这是不是有点岂有此理?

即使是留美预备学校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主要的任务照样是在培养学生。如果把科研考核的指标完全压过教学的成绩,那么大学的基本功能就等于被基本废掉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有什么可值得推广的。它就是一块废物点心。

也是在这所留美预备学校,我认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讲课口才很好,写的文章也不少,很早就当了教授,也当上博导。可是我听他的课,发现他的理论根底实在难以恭维。因为身在牛校,外面很多人请他到外面讲学。他在外面办讲座,翻来覆去就是讲一个问题,多少年都是这一个问题,贫乏得很。但是由于他口才很好,讲课的逻辑性也很清楚,所以还是很受欢迎的。所以反正每到一处,就讲一次,所以多年来只讲一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看过他的很多论文,基本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讲,却一直也没看到他的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也没见到他在别的方面有所挖掘。只是因为写的论文多,论著也多,又是在名校,所以很多头衔都落在他的头上。他的论文多也是因为他人在这所名校,所以很多刊物找他约稿。我并没有贬低这位老师的意思,因为他的水平就是这样。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能说因为其能力不够而去贬低人家。这不过是说,他们学校的评价体系实在很有问题。论文多就意味着水平高?就意味着有创新吗?

中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必须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国外的先进经验,当然要学习,当然要借鉴,但是学习和借鉴的前提是你对自己国家,对自己学校的情况到底了解多少。中国高校生存的水土与国外高校生存的水土差别不是一星半点,简单地拿来主义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文革前,我们的高校对教学是很重视的,那种重视的程度今天不少年轻的人们是很难想象的。老师在上讲台前不知要先当多少轮助教,要做多少次辅导,还要听教授多少次课,还要出试题,还要做出试题的答案。没有几轮折腾下来,根本就别想上讲台。现在似乎做科研就代替了做教学所要下的功夫。现在是个人,进学校当了老师,不费什么多大的功夫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上讲台讲课。讲得怎么样?学生欢迎吗?都在其次。有的老师整天忙着跑课题,根本无暇备课,到了讲台上就照本宣科,学生意见很大。可是因为他有课题经费,永远下不了岗,可是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什么用?他对学生负责吗?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学校的指挥棒如此,他只能跟着转。他如果不天天忙着跑课题、跑经费,他的研究生就可能拿不到钱,那学校就不会再让他带研究生。这么一种恶性循环,不就是拿死催着吗?不是一直催到死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819886.html

上一篇:两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下一篇:《金瓶梅》武松一案中的司法黑暗

82 姬扬 吕喆 武夷山 蔡小宁 徐晓 李明阳 杨正瓴 林中祥 郭战胜 张骥 陈楷翰 梅宝 胡一波 周健 王修慧 刘建兴 杨帅 黄永义 邹远川 吴浩宇 李宇斌 马建敏 吕洪波 楼力律 张元新 喻海良 白冰 陈日祥 宋泽阳 杨华磊 刘延星 韦玉程 周真明 许方杰 张波 王彦芳 王林平 郭艳峰 刘俊华 范秀山 闫尊强 孙静宇 李红莉 张磊 李天成 蒋永华 唐常杰 姚小鸥 郑近德 靖新 陈苏华 汤建 邹凌云 逄焕东 季丹 王枫 剡文杰 邢志忠 王春艳 赵美娣 赵锐 董焱章 王晓霞 tudao wgq3867 xiexmbs wangqinling chuxiao KnotsNut taoshl cly85 ycjyf zhyzh gaolianghust bridgeneer congda aliala yewen louiexp lingxi885 hbpc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