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心书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v 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己分内事即宇宙内事。——(南宋)陆九渊

博文

还是把“衣服”穿上吧

已有 3407 次阅读 2014-8-23 16:05 |个人分类:莫名其妙|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批评, 尺度, 虚伪


还是把“衣服”穿上吧


    前两篇博文写得比较隐晦,有点儿云山雾罩,现在我来解构,解构......

    两篇博文(一篇转载,一篇原创)其实只谈了一个“代数问题:不妨设A与B,今A指名道姓公开批评B。就个人观感,A君言辞激烈,逾越尺度,窃以为不可。本来发表意见甚至批评性意见乃民权应有之义,无可厚非,但凡涉及具体人物,最好把握语言尺度,好比美国人可以抨击白宫或总统,却不能对奥巴马先生进行人身攻击——前者他即使愤怒也拿你没办法,后者他可以起诉你。当批评的尺度不受控制时,批评行为就很难就事论理,一不小心便堕入感情宣泄之泥沼。在我看来,除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类不共戴天的过节,其他争端,莫懂“无明火”,还是平心静气好好说话,君子绝交,尚不出恶言,何况萍水相逢——除非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西天还是地狱,不过一念之间。

   既然是“代数问题”,A与B就是个代数符号,我只探讨批评行为本身,至于A是谁,B又是谁,A与B过往之恩怨是非,请诸位看官自去赋值。还需要补充一点,中学物理老师教导我们: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为施力物者(同时)必为受力物,为受力物者(同时)亦为施力物,“一个巴掌拍不响”(除非是分析问题时引入的“赝力”)——辱人者必自辱,污人者必自辱,A与B是可以对易的。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许多人都经历过“不正常”的社会),向别人脸上吐唾沫的人,只能收获看客的鄙夷

   

   《寒山拾得问对录》记载了两位高僧一次有趣的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把对方送过来的“力”给化掉(太极拳?),让它变成“赝力”,这就叫“修养”

 

   易中天教授曾经转述过其父易庭源教授的一段回忆(大意):以前大学里的先生,即使彼此心存芥蒂,表面上还是客气的......

   我没去考证过,只根据杨绛先生的《洗澡》揣测:易老的“以前”,最迟是“四清”之前。所谓“芥蒂”可能来自学术分歧、政治分歧甚至鸡毛蒜皮(“夺妻之恨”有没有,我不清楚)。有人说这叫“斯文”,也有人说这叫“虚伪”,而且是“中国人的虚伪”。

    我认同“斯文”,也认同“虚伪”,但我以为此“虚伪”乃一个人最后一点“虚伪”——我实在不愿也不能想象一个连这最后一点“虚伪”都荡然无存的世界(社会)

   

   荀老夫子曰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伪”之本意是“人为”,有“人为的善”大概是我们和动物的一个显著甚至本质区别吧。就像“伊甸园”的隐喻:

    既然有蛇(撒旦化身)的存在,我们还是把“衣服”穿上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7073-821697.html

上一篇:文章者,天下之公器也
下一篇:哲学家,你怎么看?——洪谦《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问题》笔记

12 周健 陈楷翰 钟炳 郭战胜 曹聪 王春艳 张忆文 徐晓 刘钢 王荣林 侯沉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