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米等于没跑

已有 15117 次阅读 2007-10-3 09:43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关键词:学者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米等于没跑
-为什么说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

2007.10.03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诗去:‘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其实走100里路,大家都走到了九十多里地,可是有的人走完了,有的人在最后几里退出,或者累倒在看得见终点的地方。

这些能够走完的人,算是合格。不能走完的人,即使走了九十九点九九里,还是不算合格。

我们的绝大多数博士其实是勉强毕业的。他们读博士读得累,不想再读下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水平差一点,那个博士学位也不算勉强。他们自己会谦虚说自己学的不够,但别人要是这样说,就会跟人急。再说反正大家现在都这水平,也可以心安理得。所以,我们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搞得来就像慈善机构,发博士学位就像发救济一样。其实我并不反对大多数研究生都最后拿到博士学位,我只是觉得他们应该走完该走的路。

其实念博士和做研究比走一百里还悬,因为最后的终点是一直在往前移动的。研究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一直在往前推进,就像一百里的终点一直在往前跑一样,当然有的领域前沿变化快,有的领域前沿变化慢。

所以问题是:如果一个人2007年博士毕业,只达到该领域1997年的研究水平,算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可以保证,达到1997年的水平,发表SCI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很多时候也可以发IF高的文章。

我想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的观察是:我们训练的绝大多数博士,总是缺乏在真正的前沿工作的能力。绝大多数的人看重的是自己是否已经走了九十几里路,而不是最后的那一段。他们对比他自己多走了几里或者几米的人极为不服气,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因各种原因耽搁了没走完,一定不比那人差。其实,就是这一点点差距,决定了一个选手能否处于前沿,或者有没有资格获得进入下一轮的竞赛的资格。就这样,还有人要不停地给前面的人下绊子,在人家快到终点的时候扯一下后腿。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说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就是这个意思。

一百米等于没跑

现在把一百里变成一百米,看看情况怎么样。

所有的运动会在100米比赛的时候,最后进入决赛的选手不过8名,能够进入复赛的选手估计也就几十名或者一百多名。

如果是奥运会,全世界就这些人参加,中国能有一两名进入100米复赛,已经是出了奇迹。

如果是全运会,全部都是中国选手,而且肯定全运会的第一名成绩和奥运会的第一名差别绝对不超过1秒。

所以,跑完一百米大家都没有问题,不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跑了一百米还是等于没跑。就算跑到11秒5,顶多在校级运动会上获得个冠军,沾沾自喜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学术界总喜欢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原因。有时候还会请几个国外的高手来捧场,大家心里美滋滋,觉得其实比人家也差不了多少,顶多也就差几年。可是等到真正的国际会议的时候,在绝大多数领域,能有几个中国学者可以获得邀请,同场献技呢?

中国国家足球队在国内友谊赛的时候,曾经连阿根廷国家队都赢过,可是不行就是不行。中国足球不行,关键就是大家不知道为什么不行,老是以为拼一下就可以了。上次世界杯好不容易进入24强,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输给巴西和土耳其就不说了,输给哥斯达黎加算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其实长期以来就是跟中国的足球一种状态,觉得自己应该不含糊,可是一拿出来PK,照样含糊。

如果是110米栏,因为有刘翔,全运会第一名可能也就是世界第一。不过前几天坐出租车,司机说,孙海平教练讲,如果让他到美国古巴等国随便挑五个年轻短跑运动员来训练,一定是世界前五,而且应该都不会比刘翔慢。我不知道孙教练有没有这样说过,这是说我们的体育基础普遍不够,还是小孩从小牛奶喝少了,或者根本是缺少某种运动基因呢?我不得而知。

我自己跑100米,最好的时候也不过勉强进14秒5。我有时候也想:不就是比10秒差4秒5吗,有什么了不起?

不管我服不服气,大家可以告诉我:这个水平,在什么样的运动会上可以闯进100米决赛呢?

现在大家普遍以为发SCI就算合格博士。百米跑了14秒5,就算合格,发SCI文章,无非就这水平,还不见得每个人都达得到。有的人甚至还发了篇Nature,姑且算相当于百米跑了11秒。用发SCI论文来衡量博士和博导资格,无非是鼓励大家都去跑100米而已。

一百米等于没跑,我说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也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真正好的科学?

有一句话叫做: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没有真正见识的人一般会这样认为。

几年前的全国激光讨论会上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

金教授说他在Berkeley作访问学者的时候,沈元壤先生老是问他:你觉得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科学吗?一开始金晓峰觉得老沈这个问题问得怪,心想:我们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于是谦虚地说:我们国内的研究水平虽然差一点,但大多数人应该还是知道什么是好的科学。金晓峰说老沈的对于自己的回答的反应是不太信服,微笑着说:“是吗?”以后老沈见到他,还是常常问他同样的问题,金小峰不明白为什么老沈总问他这个问题。但金晓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自己的回答却越来越不自信。

金晓峰说,过了好些年自己才明白,其实自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科学的,尤其是对正在发展的前沿领域,更是不明白。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老沈为什么总是问他这个简单的问题,才觉得自己当初过于自信。

金晓峰一开始认为自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是典型的没见过世面的人的思考方式。就像农村来的孩子认为自己知道农活是怎么干的,其实他不知道农活是怎么干的,也不知道如何可以干的更好和更有效率。否则农业科学研究就没有任何价值。

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只是吃过猪肉,但没见过猪跑;即使见过猪跑,也没见过各种各样的猪跑,更没见过优秀的猪跑。农村来的孩子见过的跑猪,大概山猪比较多。我们四川有句俗话叫做“山猪不吃细米糠。”吃细米糠的猪是不会在山上跑给人看见的。有人认为山猪是最好最美的猪,那是审美观的问题,但认为见过山猪跑就算见过所有的猪跑,是以偏概全,逻辑上有问题。

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科学,其实是完全不知道。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大家当然很容易知道他的工作的价值,不过那都是道听途说得来的信息,是典型的吃了猪肉没见过猪跑。如果道听途说是件好事,孔子就不会说: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有一位在国内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告诉我一个故事。

1987年他到一个美国实验室参观,他对该实验室某一方面的研究感兴趣,那也是该实验室在国际上最有声誉的研究。参观的时候主人指着另一个不大的装置介绍说那是我们刚做出来的东西,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文章马上就要发表出来。老先生说他看看那东西觉得不太复杂,没多问,还是专注于了解自己本来感兴趣的东西。十几年后,那玩意儿居然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是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工具。

所以,见到了最好的跑猪,也不见得就一定能知道跑猪之间的差别。

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可是还是不见得知道什么猪最好。我说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也就是这个意思。

小结

对我说“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很有意见的朋友们,但愿最好不要擅下结论,觉得好像我脑袋进水了,连我国这些年来的基本科学成就都视而不见。其实我的脑袋要进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不过概率肯定比绝大多数人脑袋进水的几率小。金晓峰教授不会觉得老沈的脑袋会进水,所以他会进步,因为他至少还会怀疑自己。

我常对学生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我不要求你什么事情都听我的建议。不过如果十件事中,你要有一半自作主张,危险就大了。”我其实不敢认为自己十有八九是对的,但我的学生往往会认为他自己十有八九是对的,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所以更希望自己是对的。

有人会说我哗众取宠,我不能否定绝对没有。我要是有老沈那么了不起,我也会像沈先生一样委婉,不过我的博客点击率就上不去了。

这是大实话。



关于《99%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的讨论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6-8254.html

上一篇:有趣的课堂恶作剧
下一篇:开卷有益:2007年《物理化学年鉴》

0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