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开车打手机不安全,弯腰捡手机安全吗? 精选

已有 6501 次阅读 2014-11-8 09:13 |个人分类:行为安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开车打手机, 开车捡手机, 安全驾驶行为

开车打手机不安全,弯腰捡手机安全吗?

141108 李健



上个月刚看了一起泰国因驾驶员分心导致快艇撞船事故。11月3日上海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故:一大巴侧翻致6死43伤。原因是事发时大巴车司机弯腰捡拾掉落的手机,导致车辆偏离碰擦到了道路侧石,在猛打方向盘后失控侧翻。加上大巴车超速行驶和司机及车上多数乘客未系安全带,从而加重了事故后果。

10月19日,泰国普吉岛海域,一驾驶员在驾驶快艇时,低头从脚下拉一个塑料袋,等抬头时由于躲闪不及,撞向一艘渔船,造成23名中国游客受伤。

 

类似开车弯腰捡手机导致事故并不鲜见。我国仅在今年,如1月8日,杭州一班车的司机在准备接听手机时,不慎手机掉落,在低头捡手机时,车辆方向跑偏,撞上路口电线杆,造成车内3人死亡。5月12日,安徽芜湖一司机开车为捡手机致车辆追尾并冲进水沟。10月28日,呼和浩特一司机因为开车时捡手机分心,失控连撞四辆车。11月2日,江苏淮安一司机开车时捡手机,导致车辆失控撞向护栏,损毁严重。。。。

 

开车时捡手机分散司机注意力,显然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动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这个常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人们更常听到开车打手机不安全的宣传,是违法行为,手机掉了、捡起来应该没什么不安全,应该不算什么违法。关于这一条,我国交规说明并没有具体到“捡手机”的行为,只是描述为“驾驶机动车时驾驶人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机、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问题是,如何理解包罗万象的“妨碍安全驾驶”行为,如开车时捡掉落的其它东西、吸烟、听音乐、吃东西、发短信、刷微博、看路边美女等等。从制定法律法规角度说,不可能对全部具体行为逐一说明。这会造成有具体说明的打手机、看电视会引起人们重视,而没具体说明的行为往往被忽视。关键是“妨碍安全驾驶”是一种概念性说明,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所以,要想让人们理解什么是“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光靠交规概念性说明并不够,光靠考驾照的短期培训学习也不够。而且我国普遍现状应该是大多数司机在拿到驾照后,就很少接受安全驾驶再培训,只是靠从长期驾驶经历中获得安全经验,尽管这是必要的学习方法,但往往是漫长的过程,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以亲身事故去买经验和教训。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推出了“防御性驾驶培训”(Defensive Driving),其目的是“预防”。它不是教人开车的方法(考驾照),而是一套对驾驶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安全驾驶技巧,是对各种情况如何预测、远离和应对危险的驾驶技术和用路哲学。它重要的是把驾驶中常见的情况总结、归纳后的“系统性”的安全驾驶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和零散的。它已成为普遍的司机“必修课”。(注:目前我国有一些外企和驾校开设了这门课

 

从车辆在时速65km时作出反应前的行驶距离看(如图),司机打手机甚至比酒驾还危险,其反应时间比酒驾要慢30%,比正常驾车要慢50%......。


“当你以每小时55英里(约合80.5公里 /小时)的速度驾驶时,哪怕你的目光仅仅离开道路4秒钟(发短信的平均时长),这已相当于你闭着眼睛走过一个足球场的长度。”(来源: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这些就是“防御性驾驶培训”中能学到的具体的安全知识。如果我国也能大力推广和开展类似的安全驾驶再教育、预防性培训课程,司机们开车时的不安全习惯一定会减少很多,什么是“妨碍安全驾驶”的概念也就能轻松理解了。


相关:

131115“开车打手机危险”的科学解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42005.html

 140614从浙大副校长车祸说防御性驾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803337.html

140529惋惜评书家田连元遭遇车祸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98609.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903722-841995.html

上一篇:企业“蓝天工程”的糊涂帐
下一篇:“便后冲水”的工效学问题

23 赵美娣 朱立 黄永焯 范秀山 吕喆 黄永义 王黎明 李贤伟 尤明庆 庄世宇 唐凌峰 吴斌 吕洪波 王春艳 赵凤光 李宇斌 bird66 biofans zdlhsh shenlu doctor5 aliala ruby199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