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iangf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iangfm

博文

贪心会影响审美

已有 2858 次阅读 2014-11-29 09:31 |个人分类:我的美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起源是小木虫论坛一位老先生的问题:

常言道:“熊掌与鱼不能兼得”,好吃的与寿命往往也是不能兼得。
好东西吃多了影响寿命,为了保寿命,好多好东西就不敢吃。
如果让你选一样,你选哪个?并说出理由。

 

没想到回答了很多,干脆整理到博客里留存:

本人答:
这是还没吃到一定境界。
其实养生的吃法非常美味,清淡的饮食才有各种食物的本味,只是要敏感的舌头去品。
普通人吃不出,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种舌头,是完全无法欣赏随园食单里面写的美食的。

另外,吃多也完全违背品美食的原则。
真正的品,甚至为了上一口与下一口之间不串味,要漱口。
而且,一定不能多吃。

一切依道而行,身心必是舒畅的。
比方说,体质偏寒的人,顺从身体意愿的话,是不喜食含寒凉的。
只因人的贪欲蒙蔽了本心,才忍不住想吃。
当人发现了本心,就不在贪食了。

 

 

老先生回复:

养生其实是怕活不长才吃那些价贵无味的东西,还口是心非地说好吃,别信!
第二种是美食家的吃法,他们要讲出道理,你我天天这样吃,不是吃死是累死!

 

本人答:

养生不见得要价贵而无味,我不说市场上的。
我是说依照科学理论自己保养自己的生命。
包括古代黄帝内经、老子、庄子一类书里的智慧。
真正符合道的饮食,反而不贵。

吃美食是一种享受,你以平静的心享受了,不会累。
就像您老人家练书法是一个道理的。

 

老先生回复:

书法与气功之间是相通的,所以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本人答:

这太狭隘了。一切都是相通的。
虽然我写字奇差,这里斗胆以书法作比,书法要从点划到谋篇各种结构合理才有美。
饮食也一样,营养的结构,形状的搭配、颜色搭配、咸淡、先后、寒热、与季节、与地域、与人。。。。。
搭配好了才美、才好吃、才延年益寿。

我想,您不会认为,一篇字里面,行楷隶篆布满稿纸的书法会很美。
这与您的问题本质是一致的。

贪心会影响审美。

 

老先生回复:

你看看古代一些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字体放在一幅书法作品里。
另外,最后一句话很有格言的味,但不知道与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最好解释一下!请指教!

 

本人答:

好的,他们是各种字体都会写。
但是我想,玩书法的,
1 不会心急火燎的短时间内学会各种字体
2 不会着急把所有的汉字所有字体都写的很漂亮
3 不会担心此生有多少名家好贴还没看完,时间有限,为此着急上火

如果给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让其把玩三年,换他三年不肯看别的贴。我想很多人会同意。

欣赏美需要平静的心,而贪,显然会打破这个心境,蒙蔽双眼,使人无法欣赏。

妻妾成群每天翻牌子难以静心体会男女之间相处的微妙情感之美,
每天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煎炒烹炸,味觉迟钝就难以品出大自然赋予食物本身的美味,
每天贪于功名利禄就难以欣赏夕阳西下,品茗读书;秉烛夜读,深研学问;妻贤子孝,亲情浓密等等令人身心愉悦,延年益寿的生活之美。

回到美食。
底层的饮食,一般重油重盐,香料多,搭配杂。制作者急着出品赚钱,食者胡吃海塞,要的就是一种happy的气氛。这是一种因缺乏而贪的表现。吃者认为美,而且认为自己是真理代言人。
而真正大师级作品,国宴菜肴,搭配简单,分量少,颜色素雅,平淡中见神奇,当然,制作成本不一定低,花的功夫可不一定少。食用者也是温文尔雅,轻声细语。我想,这种环境下的人,不会太加抱怨,今天少吃了一包辣条,真遗憾。

因此,我想,您的问题无论是说,一顿不能吃很多花样,还是因为身体原因,有些食物不能吃,或需少食,而遗憾。
其本质都是过于贪。

其实真正的美味,就在粗茶淡饭里,就在当季果蔬里,就在普通的鸡鸭鱼肉里。因为祖先早在各种食物中为我们挑好了。
关于烹调方法与味道,我想,如果不是过于贪味蕾的强烈刺激,您会体验到更高层次的美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过分追求所谓“美味”,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使自己根本无法享受。真得对自己的幸福有多恨!

附图,我今天的早餐,我一个三十多岁年轻人,我觉得,吃这么多是身心舒畅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0487-847152.html

上一篇:孩子眼里的诸葛亮骂司马懿
下一篇:炒股问答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