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如何推荐审稿人 精选

已有 33703 次阅读 2014-11-29 17:59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寻找合适审稿人是许多学术期刊遇到的共同问题。同行评议是目前学术出版通行的办法,虽然主编和副主编可以对论文进行初步评审,但一般的杂志审查论文过程都需要经过评审人这个步骤,由于学术论文数量越来越多,杂志编辑在寻找审稿人的时候会遇到不少困难,一方面编辑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学者都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因为科研工作繁忙,即使专业相关也可能会拒绝接受邀请,杂志档次很高这种情况不容易发生,杂志档次和影响力越小,这种情况越容易发生。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的杂志都会建立自己的审阅专家库,尤其是一些长期合作的专家,这些人会成为某杂志某一些领域的常用审稿人。在这些专家库中,杂志的编委会一般是最重要骨干力量。虽然这样,也无法保证所有的论文都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于是许多杂志都要求作者能推荐3-5名审稿人,主要目的是减少编辑或副主编寻找审稿人的工作量。

但是这种看上去不错的方法也会被一些人利用,最近就冒出许多冒充审稿人自己审阅稿件的现象,这在过去没有电子邮件的时代几乎不可能,因为那时候需要通过邮局送到物理地址给审稿人,而电子邮件存在虚拟性,容易被冒充。不过我这次不谈这个问题,我们谈谈作为作者如何推荐审稿人的问题。

推荐审稿人一定要避免单纯熟悉但完全没有专业关系的专家,这样非常容易被编辑和副主编识别出,不仅不会被使用,甚至可以导致对作者的恶劣印象,严重时导致被作为一种拒稿因素,当然杂志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问题,因为你是顾客。

过去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总会有合作者咨询这个问题,甚至被咨询是否可以作为他们论文的审稿人,所以有必要给大家提供一些我们过去的看法和作法。

一、是否可以推荐熟悉的人审稿。

这个问题一般并没有严格规定,关键是这个熟悉是何种程度,例如同事、合作人和学术血缘关系,有的杂志会通过一些简单技术排除这些有利害关系的人作为审稿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杂志都会这么实施,尤其是一些人工操作系统,更难以排除这种问题,我曾经遇到过几次论文直接送到我自己手上审阅的问题,当然我拒绝了。也收到过同事的稿件,来自熟悉的朋友的稿件更普遍了。既然如此,我个人认为,可以推荐熟悉的人,但不要联系熟悉的人为好,这样即使熟悉也可以避嫌,让审稿人客观对待,联系熟悉的人无非是希望能照顾,许多人觉得这好像无可厚非,但这绝对不是合适的好的作法,如果对论文有足够信心,让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审阅都没有问题,只要这个人不会故意找茬就可以了。

二、建立自己的审稿人库

一般如果在某一个领域都会有一些自己了解的专家,这些人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积累,无非是这些人的姓名、单位和邮件地址,建立好自己的库,可以在投稿的时候随时选择,能够给投稿节省很多时间。我一般会根据自己从事的研究建立几个库,如一个是做氢气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另一个是各类疾病研究的专家库。另外,作为一种比较可行的花招,平时多和这些人建立联系。例如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索取论文和网上讨论,现在有不少好的学术社区尽量可以加入,对一些希望能成为自己理想的审稿人对象要利求让他们认识或记住自己。这样做只要目的不是要他们给我们放水,而是希望能客观公正就无可厚非。国际学术领域大家都是相对比较小的圈子内,这样也是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圈的一个好方法。

三、从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选择

论文参考文献一般都是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工作,尤其是作为论文假说基础的论文作者,是相对比较理想的审稿人。而且选择这些人审稿,也容易获得好的印象,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

总之,推荐审稿人要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为目的,只要平时注意积累,选择合适的审稿人不是什么大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847225.html

上一篇:癌症免疫治疗进行时
下一篇:读“找到疼痛开关”新闻的个人看法

21 罗德海 孙瑜隆 郑永军 陈辉 李桂顺 刘敏 李毅伟 吴斌 唐凌峰 唐小卿 崔华清 张忠国 彭真明 王健玲 王红磊 刘俊伟 施玉梅 王天一 刘全生 赵保明 xiap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