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房子去旅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nesco 黎明 镜中的远航 烟云缭绕 一曲清歌引我 云游四方

博文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关于诸葛亮用人的评述

已有 6030 次阅读 2015-1-8 18:04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柏杨, 诸葛亮, 用人, 资治通鉴

   诸葛亮是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是有缺陷的,和刘邦相比差得太远,比刘备也差很多。比如刘备去世前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刘备看人是相当准的,但诸葛亮不以为然。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不用沙场老将魏延、吴懿当先锋,而命马谡统御各军。其结果是街亭惨败,招致北伐满盘皆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蒋琬建言:“天下还没有平定,先杀智囊,岂不可惜!”诸葛亮流着泪说:“孙武所以能无敌天下,在于执法公正严明……现在四海分裂,战争不过刚刚开始,如果再不严格执法,我们用什么讨伐盗贼(曹魏帝国)!”
   柏杨曰:“胜败乃兵家常事。除了韩信一人之外,历史上所有名将都打过败仗。打败仗而不惩罚,军纪荡然,军队当然瓦解。但是如果败一次就斩一将,恐怕所有将领都会死光,包括蜀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备在内,岂不也要在白帝城斩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归,丧师辱国,为什么仅贬三级?马谡并没有叛国,只是战败,不过缺乏指挥大部队实战的临场经验而已。刘邦如果命张良率军深入垓下,项羽可能击溃十面埋伏。马谡是一个智囊型的谋略人才,放在帷幄之中,可以决胜千里之外。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攻心战略,出自他的建议。诸葛亮把他放到千里之外,是逼他死于帷幄之中。用人应尽其才。如果赦免马谡,留在身旁,再经历练,将来辅佐姜维,可能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柏杨对诸葛亮斩马谡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我们不能不为马谡喊冤。错误的用人,僵化的执法,诸葛亮斩马谡是自断臂膀,令人扼腕叹息。

   对于魏延的任用,诸葛亮也有很大失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建议由他带领五千精兵,穿越子午谷直取潼关。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对此柏杨评论道:
   “魏延的子午谷袭击战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大战略,跟当年韩信暗渡陈仓(参考前二○五年)没有分别;跟曹操进击袁尚的柳城白狼山战役(参考二○七年)更十分相似,全都危险万状。当时,如果陈仓道上或白檀塞上,设有伏兵,韩信、曹操二人的命运,将无法想象。问题是,恰恰没有伏兵,所以获得成功。军事行动,有赖冒险。在已知的史料上,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夏侯楙的智谋,还不到这种水准。而且,从稍后的报道却看出不仅子午谷一线,曹魏全国都没有戒备。所以乍听到一向静悄悄的西南边陲,忽然大军压境,全国立刻震动。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侯楙之故;对手如果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从此,曹魏帝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帝国的伤害,不过隔山打牛,徒劳消耗士卒的性命。
   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心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身死自己人刀下,一恸

   魏延是蜀汉帝国残存的唯一大将,应无异议。子午谷大战略如果付诸实施,它成功的可能性极高,昔日刘邦对付项羽场面,又将重演。而魏延一直要求单独进军,诸葛亮偏偏不肯放手,不仅魏延自己叹息怀才不遇,千年之后,我们也为魏延叹息。”

   魏延是刘备赏识提拔的将领,智勇双全,为蜀汉当时的第一名将,但在诸葛亮手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与同事们的关系不好,显然不是诸葛亮眼中的理想人才。
   “诸葛亮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最公允的。事实上马谡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分谨慎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大业永无成功的希望,使后人徘徊扼腕,无限痛惜!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0967-857560.html

上一篇:汉译英实例分析
下一篇: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模式比较

4 张忆文 戴德昌 葛维亚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