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祝贺原《青年地理学家》主任委员王铮老师《理论地理学》推出新版

已有 5319 次阅读 2015-1-30 21:36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祝贺原《青年地理学家》主任委员王铮老师《理论地理学》推出新版  

        ——三十年前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丁岩,你在哪里?王铮学兄也挂念你

  科学网王铮老师发表了介绍《理论地理学》新版著作的博文,他在其中提到了早年主编《青年地理学家》的往事,并对昔日同事们表达了怀念之情。

  看到王铮老师在其中提到了南京大学的分辑主编丁岩,不由勾起我往日的记忆。

  丁岩(南京大学地理学系陆地水文专业1981级、1985届本科、1988届硕士),本科时曾经睡在我上床的兄弟。1981年9月-1982年7月,他住在我的南京大学南园东北侧的新乙楼南面的304宿舍、我的上铺,1982年9月为了照顾住在对面303房间朝北房子的同学(我们一个班级男生共两个宿舍,一南一北两个正对的房间,北边一年四季无阳光直射),南北宿舍整体性地对调。我与丁岩入住北边房间后,床位进行了调整(调整规则记不清了,班主任指派?抽签?),已经不是上下床了。他好像是是整个班级唯一的第1志愿填报地理的同学,高考入学分数也很高,他说是南大在山东招生的老师专门宣传后报考的(有时对我抱怨,说有些上当了,但未说细节。我不知道宣传的老师给他作了什么许诺)。他第1学期或第1学年担任生活委员(我记不太清楚了,生活委员由我接任),后来就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他与我比较谈得来,第1学年,他经常坐在我的铺上一直聊天。当时南大教室非常紧张,我不太愿意去挤,往往窝在宿舍里。他经常拉我去到处找教室。南大上课,班级不定教室,到了晚上,需要踏遍校园找自习教室。因为白天可以挤在一起上课,晚上大家似乎都隔着一个坐位,硬插进别人中间的一张空坐位,往往会招致他们的不快。为了保持人体的舒适距离?我不知道,但可以理解。

        在南京大学毕业纪念册上他给我的赠言是“传业、解惑、育人,我们仍将并肩战斗”,在“往事历历话当年......”栏目下写道“我钦佩你的为人,你的思想境界......”

  他在南大接着读自然地理学硕士,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以色列留学,后来听说又去了美国。此后,就逐渐与同班同学失联了,再也没有音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我曾网上问过南京校友总会、约2002年在南大校庆时也问过本科时与他来往密切的美国加大伯克利分校的遥感专家宫鹏老师(丁岩任《青年地理学家》1986年第2卷第2辑主编、宫鹏时任副主编)。我也在网络上多方搜索,但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丁岩是山东省牟平县一中1981届高中毕业生,希望与牟平县一中有联络的朋友们能够协助提供一些线索。

  这么多年了,丁岩同学始终没有在同学圈子中出现,不知道他后来遇到了什么情况。作为本科真实含义上的同窗、曾经的上下床,丁岩,不管你在异国他乡、还是在中华大地,希望你能平安、快乐!






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64131.html(王铮老师博客)

                            《理论地理学》序

                                        王铮

  ...今年正值我发起创立《青年地理学家》三十周年,谨以本书献给当年第一批携手创立《青年地理学家》的青年同仁保继刚(北京大学)、韦省民(西北大学)、王一鸣(西南大学)、李定强(中山大学)、梁韬(北京师范大学)、宫鹏(南京大学)、周应华(华东师范大学)、辛晓梅(东北师范大学)、孙胤社(北京大学)、赵荣(西北大学)、曹金喜(华东师范大学)、吴必虎(华东师范大学)、杨惠民(中山大学)、薛普文(华东师范大学)、丁岩(南京大学)、戈韬(华东师范大学)、路紫(河北师范大学)、刘希林(成都地理研究所)。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864195.html

上一篇:堪称李小文先生第三导师的美国声学断层成像的权威Glen Wade教授
下一篇:改开后推动中国水文学与世界接轨的功臣、华裔科学家周文德先生

12 蔡庆华 王铮 周为峰 杨文祥 任国玉 俞立平 刘立 武夷山 赵斌 刘强 高敏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