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斯托克代尔悖论与肿瘤康复

已有 2744 次阅读 2015-2-15 16:42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tyle, 口气, 希尔顿, 美国海军, 吉姆

1965年,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越战时被俘,关押在河内希尔顿战俘营里。作为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斯托克代尔没有受到任何优待,先后遭受了20多次拷打,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出去,直到8年后获释回国。与此同时,关在同一希尔顿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将军年轻得多,身体状态也要好的多,却大批很快就死了。

美国学者吉姆听说这一情况后,去采访将军,问道:“8年时间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难,为何你能熬过来?”斯托克代尔想了想:“我一直渴望活着出去见到家人,这个愿望一直支撑着我。”

吉姆不解地问:“可是那些死去的人,应该也渴望见到亲人的?”“那你同伴中最快死去的是哪些人呢?”斯托克代尔遗憾地答:“是那些过于乐观的人,他们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节日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没被释放……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停顿片刻后,斯托克代尔长叹了口气,讲起发生在监狱的事。由于各自被关禁在不同的牢房,同胞们彼此看不到,于是发明了一种秘密传递信息的方式,约定相互敲墙,以敲击的节奏来代替英文字母。开始时,大家都用敲墙来鼓励对方,节奏也严格按照约定。可是没多久,就有人破坏了规矩,经常在节日前后用急促的敲击来宣泄情绪,节奏与平日大相径庭。越来越多的人烦躁地敲着,监狱里喧闹难堪,此后死去的人也日愈增多……

对此,斯托克代尔总结出规律,那些刚进监狱的人,通常敲墙的节奏较为缓和,死亡概率很小。而那些被关禁时间较长的人,一旦敲墙的节奏变得急促而起伏较大,往往就将不久于人世……。莫非胡乱敲击是不幸罹难的预兆?斯托克代尔惊诧于这个发现。此后,他便常提醒同胞要冷静,注意保持敲墙的节奏。他与同胞约定,每天只在相对固定时间敲墙,大家一起平和而有序地敲,这样持续了数百天后,果然,很少再有人死亡……

“有节奏地敲墙,其实是大家表达活着出去愿望的方式,可是如果杂乱无章,则将适得其反。”最后,斯托克代尔总结说:“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一个人不能对未来失去信念,但千万不要盲目乐观,现实世界永远要比我们假想的更复杂残酷。”

管理学家与心理学家看到这一现象后,思考得更为深远。采访者吉姆·柯林斯就写了长期畅销的管理学专著《从优秀到卓越》,根据斯托克代尔的故事,书中提炼出了管理学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亦即:遇到困境既不可以丧失信心与信念,又不可盲目乐观,操之过急;而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掌控一定的节奏,就像斯托克代尔将军主张的那样:有节奏地敲墙,既坚定地表达活着出去愿望的方式;避免杂乱无章,则又可稳定情绪,防范因为焦躁或情绪失衡而徒生它变。

其实,笔者在肿瘤临床中同样观察到:那些失望/绝望或康复信心缺乏者,往往不久于人世,他们倒不一定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心理危机。因为心身医学研究早已认定:“希望”是人作为最后的生存支撑点存在的,没了这个支撑点,华佗再世亦无济于事。故笔者一直在专业培训班上对青年医师说,癌症治疗,首先是治“心”。治心的关键是给予康复的信心与信念。其次,那些特别认真、急于康复,天天盯着指标看,天天扳指头盼康复者,也往往多灾多难,生命不长;何也?他们始终处在焦躁不安状态,目前把这种状态称为“慢性应激”,慢性应激进一步恶化了内在机能失调,常可促使癌症转移复发。这里,也有个“斯托克代尔悖论”。因此,笔者明确主张:生了癌,既要能够康复,或者可以活下去的坚定信心与信念,但又不可操之过急,力求速效。因为癌症是种慢性病,对于慢性病操之过急,往往欲速则不达!

既不能对未来丧失信念,又不要盲目乐观!既要自我积极暗示,又要知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要有节奏,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最好结果、最后成功!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肿瘤的治疗及康复,何尝不是如此!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含糖饮料致癌催人老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868237.html

上一篇:何谓好的医学?
下一篇:癌症康复的三大目标

3 蔣勁松 fumingxu xujwb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