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柴静的环保宣传片 还可以做得更好

已有 3595 次阅读 2015-3-4 12: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雾霾, 环保, 柴静, 碳排放

文/水博

 

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作为一名与能源有关的从业人员,笔者对柴静的片子感受良多。首先要感谢柴静,我觉得她是一个有水平、有良知的新闻记者,她用并不太多的视频画面,说清楚了我们很多能源科技工作者一直想向公众强调的我国能源的一个结症“过度煤炭化”问题的严重性。

 

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的良知,一旦我们的环境遭受了破坏,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不受伤害。所以,对于环保的话题,并不存在我们要不要环保的争议,而只是我们能不能科学的环保,能不能让我们的环保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的问题。因此,柴静的《穹顶之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能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部分的解释了我们面前的“雾霾”问题。

 

记得是在十几年前,中国也出过一个“名噪一时”的环保达人。这个人的职业也是记者,由于有亲戚在当时的国际环保总局当领导,所以,她和当时我国环保名人梁从诫一起,被国家环保总局誉为中国的环境使者。然而,作为靠关系竖起来的环保名人,她都干了些什么呢?

到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参观,她看到了水坝前面飘着大量的各种污染物,就指责是葛洲坝的修建造成了长江的污染。其实,稍有一点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长江漂浮物的污染,并不是葛洲坝水坝造成的,而是被葛洲坝档在了坝前。不仅如此,正是由于有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拦挡,我们才能打捞起大量的漂浮物,从而减少了长江的严重水污染。

除了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被人为树起来的这位环保名人也是虚伪的。为了反对怒江的水电开发,她泡制出了当地的小女孩到布满鲜花的天然池塘中洗澡的著名照片。而当地的生物学家看到后,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花瓣都不是当地有的品种,一定是有人特意从外面带到怒江故意摆上去拍摄的。

 

那一段时间,依靠欺骗和造谣诬蔑水电开发成了一种最时髦的环保。由于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阶段。我国水电开发的受阻,各地只能开发和利用更多煤炭。为了配合这一反水坝的极端环保宣传,我们曾有不少的专家、官员,多次在媒体上公开地宣称“水电比火电的污染更严重”。其理由是,火电的污染是可以治理的,而水电的生态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所谓“火电的污染是可以治理”的论据,只不过是根据当时我国对新建火电的排放要求,必须要进行脱硫处理。直到进入十二五之后,我们国家才开始要求火电站,逐步进行脱硝。然而,根据最近的雾霾研究和《穹顶之下》的披露,我们发现正是这一期间我国每年几乎增加近一亿千瓦装机的火电机组,才造成了后来我国煤炭用量激增和全国大面积的雾霾污染。可以说中国雾霾,是伪环保欺骗宣传盛行的一种必然代价。

 

今天,在感谢记者柴静指出我国雾霾的元凶主要是煤炭的同时,我也想对柴静和所有有良知新闻记者的说几句话。中国时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中国能源的最终出路不可能是西方所走过的油气化。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现代化生活需求,而要满足整个人类的现代化生活需要和可持续的发展,只能依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能源。不发展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中国就没有出路。

 

当前的中国社会,除了雾霾之外,我们不仅还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而且,即使在排放方面,我们人类社会最目前大的排放难题,也不止是各种污染物,而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我们的环保目标,不能只盯着我们国家制定的环保指标。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认为我们自己已经严格的执行环保标准的火电,而最终却造成了更严重的雾霾的教训。所以,我们的环保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4年11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以超乎寻常的强烈用词警告说,要争取平均温度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全球至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较当前减少40%至70%,到2100年之前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零,否则恐将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和社会灾难。 这份长达175页的报告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气候变化进行的最全面的评估,包括评估煤、天然气和石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地球变热的证据,全球变暖加剧在全球造成的严重破坏,指出可能导致食物短缺、城市被淹没和物种灭绝。


       
柴静的片子中虽然列举出我国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煤炭的事实,但是,还并没有指出,在经济并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我国目前的碳排放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合,人均碳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了OCED国家。不仅如此,即使在我国电力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目前还是每不到十天就要投产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火电厂。与此同时,由于电力市场的过度饱和,我国的水电大量弃水、风电大量弃风,光伏发电入网难,能够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沿海核电,至今也难以重启。

 

总之,在能源与环境的问题上,柴静和所有有良知的新闻记者还可以站的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要知道:在能源问题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不能不摆脱对有限的化石能源的依赖,就永远解决不了污染、排放问题,也不可能持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5826-871816.html

上一篇:2014年我国风电弃风的损失有多严重?
下一篇:柴静关于煤的认识是正确的

16 檀成龙 胡健波 李志俊 蔡小宁 黄仁勇 黄荣彬 韦玉程 史晓雷 GDHBWQ shanpo shihuai naipie guan2 huangnigang1 bridgeneer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