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听政协委员们参政议政 精选

已有 5133 次阅读 2015-3-8 21:48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创新, 文化, 科技, 体制


37日有机会参加了政协十八届三次会议科技界别组的一次讨论,与以往的体验差不多,政协委员们的议政还是比较开放的,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意见,谈看法。有人调侃说政协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要说,不管怎样,能有机会说总是好事,说的问题未必马上就能解决,但有渠道反映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不能简单认为是白说。

 

这次讨论主题是总理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有十几代表发言,涉及面较广,但重点都是围绕目前科技管理体制谈的,摘录一些如下。

 

一是认为现有的科技体制很难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如项目申请过于繁杂,有位航天界的代表说,最近准备与英国、瑞士联合参与欧洲的航天项目,欧盟那边同意了,但我们的项目申请过程相当繁杂,不知何时能落地。在目前管理方式下,科学家没有快速响应能力,缺少自主权,层层报批,很多机会就会丧失。

 

二是要宽容失败,创新不可能都成功,新方法、新实验怎么可能一次成功呢?不经历失败的创新不会是高质量的,谨小慎微,跟在别人后边走,怎么可能出现有创意的成果。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前苏联运载火箭之父、设计师科罗廖夫为这次发射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他的成功是经历了多次失败才取得的,失败时没有被撤职,才成就了他后来的辉煌。

 

三是要建立创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是不利于创新的,如中庸之道,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鼓励大众创新,草根创新,乔布斯、比尔.盖茨很成功,但按中国的标准,都算不得是好学生,听话的学生可能学习好,但往往创造性都被磨灭了。有位承担高铁项目的专家举了一个例子,说我国高铁用的闸片以前都是进口的,每片8000元,每年消耗很大,也立项做了很多年公关,都是一些大院大所承担的,按部就班,离应用还差得远呢。但最终是被一家民营企业拿下来了,我看着这家企业从2009年开始做,条件很差,但没用多少年就成功了,将8000元的闸片降到了2000元。他们不按常理出牌,走创新之路,大院大所很难做到。

 

四是关于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有位代表说很担心真正需要经费的小企业拿不到钱,而一些大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公关能力很强,可以顺利拿到项目。这样的企业不一定真缺钱,但熟悉国家政策,也知道该怎样获取,不要白不要,当然会去争,而需要扶植的企业则因为缺少渠道,不一定能得到,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关注这一问题。

 

五是关于科技人员薪酬待遇问题,这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代表们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问题,也是一个很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类似的提法,但落实起来很难把握,需要具体法规、政策支持,否则难以实现,也没人敢去承担责任。

 

六是与薪酬待遇问题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问题。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确实出了不少事,包括一些科学家因违纪违规构成了犯罪。委员们们要研究目前的科技管理制度,特别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政策,否则今后仍无法避免出现类似问题。一位高校的校长举了一个例子,他曾请了一位检察长来校做报告,这位检察长一开始就讲到,如果按照规定,你们的教授有50%都要被抓。校长一听就有些坐不住了,以前有人讲类似的话是针对官员的,但第一次听到对教授这样讲。这位检察长对各种规定很熟悉,听完报告后,倒确实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做法经不住检查。比如有一位副教授要评教授,没有科研项目就很难评上,便自费与一个单位合作设了一个项目。因为是自己的钱,用起来就比较随便,违反了有关规定。他不清楚,自己的钱入了公家的帐,就不是自己的了,也要按科研经费管理要求来办。一位搞水利的专家谈到,在野外勘探设站,20元钱请一位农民打个木桩很省事,但这样的钱没办法报,只有花大价钱请工程队。如何将科研经费管理好,用到位,不违规,确实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如政策规定的合理性、清晰度,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也包括科学家的自我约束,都有不到位之处。

 

七是关于技术标准的质量问题。目前中国设定的各类标准在国际上论数量不算少了,但质量上差距较大。以前曾规定出台一个标准给2000元,后来增加到了2万元,现在好像不设限了,不知能有多大支持力度。要想出台一个高质量的标准,不是件简单的事,不能从现成的书刊中抄一些指标就算数,是一个反复、细致的科研过程,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基础性实验,否则就说不清指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国际上一些好的标准看上去就几十页纸,但背后有一大摞支撑文件,要经得住检验和质询。

 

涉及的问题还不少,如人才引进、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科普与公民素质问题等,听听这样的讨论,还是有所收获,通过相对开放的讨论,能了解到一些当前科技界专家们遇到的和关心的实际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10230-872987.html

上一篇:六盘山气象站
下一篇:《图个明白 画说气象》(序)

21 武夷山 周健 李轻舟 庄世宇 李庆祥 李健 李雄 刘立 檀成龙 黄永义 张明伟 王亚非 李宇斌 黄仁勇 汪晓军 shenlu loyalSciencefan biofans HLpope123 FORECO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