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癌从口入

已有 3390 次阅读 2015-3-24 15:59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cancer, 希波克拉底, 拉丁文, 古希腊, 动物性

古希腊:横行的“螃蟹”

公元前约400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已有对癌症的描述。当时,人们把“癌”描述成“karkinos”(希腊语“螃蟹”的意思),这个词语很形象、生动。癌瘤向外扩散,横行霸道,如同张钳伸爪的螃蟹一样;癌瘤硬化的表面,就好像螃蟹硬邦邦的躯壳。后来这个字演变成拉丁文的“cancer”,用来形容癌肿的形态和生长方式。

其实,深入探究,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哲贤们之所以把癌症用螃蟹来做形象的比喻,也寓含着癌症的发生与吃螃蟹(泛指一切动物性食物)等有太多的关联。在早期简单联想思维的诱使下,人们发现螃蟹之类太肥美的食物吃得太多了,体表和体内就容易长出像“螃蟹”一样的肿块。从“karkinos”一词中,似乎可以寻觅出癌症与饮食,特别是与肥美的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有着很大的关联。

“瘤”:留而不去

中国自古有文字记载以来,即有了对癌瘤的叙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字。“瘤”字的本意是留而不去。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癌瘤类疾病,并分别加以命名,如“症瘕”“积聚”“噎膈”“乳岩”等,总计有数十种之多。本意为:肿块,留而不去。

可以说,古人的造字有很深的寓意。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22·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即较明确的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乳腺癌)。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

有趣的是,中西医学都从形态上把恶性肿瘤看作面目狰狞的病魔,这实在不能不佩服东西文化的相通之处。

“癌”字的解读

中国古代造字也很讲究,让我们后人感叹其造字的艺术。从分析癌的造字就可以知道癌症的发生原因与吃有关。

我们看,“癌”字有三个口,似乎提示我们:癌的发生与吃及饮食关系很大。我们常说“病从口入”。这三个口,似乎可以做出新的解读:第一个口,代表口腹之欲,吃多了东西;第二个口,代表喝错了,如饮酒过度,多喝了各种不健康饮品;第三个口,似乎意味着习惯不好,如抽烟太多等。因为我们吃了太多不健康的食物、饮酒过度,再加上吸烟等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就可能导致癌症高发。有个哲人曾说过,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错误认识而吃的。

可以说,因为饮食有问题,所以我们才会滋生出各种疾病(包括癌症)来。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876921.html

上一篇:癌症,全球性的死亡主因
下一篇:古今名人的垂范

4 吕洪波 蔡小宁 icgwang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