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由孙少平见到 外星人说开去

已有 2173 次阅读 2015-4-12 09:46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由孙少平见到 外星人说开去

文·许兴汉

科技日报 20150411


■随想随录

   《平凡的世界》是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播出期间观众反响强烈,收视率进入全国前三,网络点击率突破20亿。不少观众对该剧结尾时出现的孙少平与外星人对话的情景感到荒诞与不解:故事讲的是陕西农村,怎么就冒出了外星人?

   实际上,该情节路遥原著中原先就有。路遥写作的年代,许多人都订了《飞碟》等科普杂志,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力和求知欲。当时美国科幻片《星球大战》刚刚引进不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路遥在写到孙少平因田晓霞去世而过度悲伤时,不由来到二人曾经相约的树下,并在梦境中看见了可望求助的外星人,自然也属情理之中。

   孙少平能见到外星人吗?暂且不作具体讨论。但路遥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能在作品中点到有关外星人这样的科学话题,让人感到很有意思。

   在我们的科普宣传工作中,常有人提出科学家应多写些与科学有关的文章,以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及科学素养,这要求自然不过分,作为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方面的行家里手,科学家为科普工作多做点事也属应当。事实上,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如目前的中小学课本里,就收录了我国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已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们写的科普文章:李四光的《地质之光》、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以及苏步青的《漫谈数学》等。而在新版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参与该书编纂的两院院士竟多达百余位。

   由此引起我的一点联想,与科学家一样,我们的文学家是否也能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尽点力呢?细细想来,虽然文学家不一定具有科学家在某一方面的科学专业技术及知识,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观察员,有些文学工作者对社会世事各个方面,包括科学领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想象力,并以此为科学传播工作出力,当年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不是对我们应如何重视科技、重视科技人才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吗?

   其实,许多重要的文学界人士,本身也都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充满了兴趣。由此,路遥会让书中的主人公与“外星人”见面,而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尽管他以如“匕首与投枪”般的杂文著称,但他早年也曾参与编著过《中国矿产志》这样的科学著作,还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心游记》。直到晚年,鲁迅还翻译了《药用植物》,写了《“蜜蜂”与“蜜”》等科普文章,据鲁迅研究学者王锡荣日前透露,他最近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时发现鲁迅写过和翻译过的科学论著不下数十种,鲁迅还曾经打算翻译长达十数册的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巨著《昆虫记》,甚至托人到国外去买英文版,可惜还没有动手翻译便病逝了。

   科普宣传工作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为其添砖加瓦,文学家们也可在这方面大显身手,这便是由路遥写“外星人”给我的一点感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881757.html

上一篇:硫酸事故----日记摘抄(190)
下一篇:扬之水与钱钟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