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shanke82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gshanke8278

博文

十二生肖趣话

已有 4812 次阅读 2015-4-14 15:1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十二生肖, 趣说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人用十二种生物的出没时辰来记载某人出生时间的方法,十二种生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上古时期,中华社会通行用草木的荣枯纪年的方法,如草原部落以草枯为一年,草枯了几次就是过了几年,今天藏族的先民就以麦熟为一年。而用其周边生物的出没时间来纪时辰,共有十二种生物,所以有十二辰。《说文》曰:“辰,震也”。《释名》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所以,“十二辰”就是十二种生物出没的时间。

  人也是生物之一,婴儿出生就是“震”,就是“动”,就是“辰”,那么怎样记载人出生的时辰呢?通过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可知,古人通常用自己熟悉的生物的典型面貌来形容人的面貌,如伏羲“人首龙身”,女娲“人首龙身”,蚩尤“牛首人身”,而记载人出生的时辰也用类似的方法。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人的出生时辰是不同的,但十二种生物出没的时辰是相对固定的,于是,当某人出生的时刻正是某种生物出没的时辰,就以这种动物的名称和活动的时间来记载,就是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此循环往复。

  那么,十二生肖是那十二种生物呢?为什么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呢?

  1.子(鼠)。子时,二十三点至一点。子时是老鼠频繁出没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老鼠出没的时辰,就是子(鼠)。


  2.丑(牛)。丑时,一点至三点。丑时是牛咀嚼夜草的时辰,所谓“马无夜草不肥”,农家通常在此时辰喂牛。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牛咀嚼夜草的时辰,就是丑(牛)。


  3.寅(虎)。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虎不是老虎,而是豹子。豹子是夜行动物,通常在寅时捕猎。


  4.卯(兔)。卯时,五点至七点。卯时是野兔出窝吃带露水青草的时辰。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清晨野兔出窝吃青草的时辰,就是卯(兔)。


  5.辰(龙)。辰时,七点至九点。为什么“龙”在“辰时”出没呢?“龙”并非古人的虚构,因为龙是云南松。上古时期,中华社会聚居在云南西部地区,山高林密,即“神州”、“九州”、“九丘”之地,云南松是其主要树种,也是古人使用的主要木材。早晨七点至九点,通常是西南地区山林地带云雾弥漫的时辰,云南松在流动的云雾中上下时隐时现,就是古人通常说的“龙能腾云驾雾”。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龙腾云驾雾”的时辰,就是辰(龙)。民间俗称“大龙”,高大、常青、茂盛、蟠曲。



  6.巳(蛇)。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巳时艳阳当空,冷血动物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蛇出没的时辰,就是巳(蛇)。民间俗称“小龙”,象云南松一样蟠曲、鳞甲,但只有松树枝那样大小。


  7.午(马)。午时,十一点至十三点。午时烈日当头。午,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午时,取下嚼子和缰绳,让马自由戏闹。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马自由戏闹的辰,就是午(马)。


  8.未(羊)。未时,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太阳把青草上的露水晒干,是山羊到山坡上吃草的时辰。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山羊吃草的时辰,就是未(羊)。


  9.申(猴)。申时,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天气清爽,猴子在林间和山涧跳跃啼叫。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人们听到猴子在林涧啼叫的时辰,就是申(猴)。


  10.酉(鸡)。酉时,十七点至十九点。酉字从西,西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酉时,太阳快落山的时辰,是农家赶鸡入窝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家鸡入窝的时辰,就是酉(鸡)。


  11.戌(狗)。戌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是人们临睡而家狗看家护院的时辰。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家狗看家护院的时辰。就是戌(狗)。

   12.亥(猪)。亥时,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亥时,是家猪拱槽,主人起身为它食的时辰。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刻,正好是家猪拱槽的时辰。就是亥(猪)。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81339-882321.html

上一篇:《周易》乾卦卦爻辞原义新解
下一篇:端午节从“祭龙节”到“屈原节”的演变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