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教育的目标 精选

已有 3817 次阅读 2015-5-18 04: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有网友说,不设目标是教育的唯一出路。这话乍一看,有点看不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只要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不可能没有目标。只有那些下意识的本能活动,可能在人的头脑中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但人的生理活动本身,都含有一定的目的性。吃饭是为了获取能量,延续生命。虽然吃饭的直接动力是饥饿,但人们至少在刚会吃饭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我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我的生命。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自身生命的再生产。

然而,教育似乎与吃饭略有不同。教育一开始就是有目标的,甚至可以说是目标明确的。简单地说来,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代先贤们做教育,也是有目标的。最基础最直接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传承自己思想的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最看重颜回,因为在孔老夫子看来,颜回最能领会自己的思想,而且能够实践自己的思想。对于子路,跟孔老夫子时间最长,虽然孔老夫子也能认可,但总没有把他当成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不管孔老夫子在收学生的时候,定没定什么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他内心里,的确是存在这样一个目标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当时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无产阶级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不知那位反对这个目标的网友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目标,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这个培养目标确实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提出过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似乎也遭到了那位网友的批评。不错,当年我们在提出又红又专的口号时,确实也存在一些过“左”的因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口号本身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这个合理性应该是更为主要的。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培养的人才,总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感情、无动于衷,甚至反感和厌恶的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还有可能继续下去吗?

教育事业,从来就不是能够超越时代环境和社会需要的。无论什么时候,所从事的教育都是要确定培养目标的。这不论是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古代封建社会,培养的是能够修齐治平的人才。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具有治理能力的官员式人才。至于这个目标是不是达到了,那就另当别论。资本主义兴起后,也在大力发展教育,而资本主义的教育目标也是很明确的。一方面,要培养合格的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资产阶级统治国家管理国家的人才。所以在西方国家,有两类学校必然是同时存在的,一类是培养工人后备力量的学校,这类学校的基础形式在英国就是所谓elementary school。另一类培养统治者阶层后备力量的学校,这类学校在英国的基础形式就是各种public school(公学)。你能说资产阶级在培养人才上面没有确立具体目标吗?

我们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公开的培养目标与实际上培养的结果存在较大会差异。口头上说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际上,培养出来的人当中,有那么一部分是偏离了这个目标的。偏离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但有一个原因比较重要,那就是分数第一,成绩至上。这样一种激励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偏离。这就是说,在现实中所实现的培养结果,与预定的培养目标是有实际差距的。这也是实际培养目标与预先确立的目标不一致所造成的。实际执行的培养目标是高分获得者,而不是嘴里喊的那种冠冕堂皇的培养目标。

撇开这些功利性的目标,我们的教育还有一个更高层的目标,也可以说算是一个终极目标,虽然这个说法不那么准确,那就是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真正的人。这个目标看上去既简单,但实际上也真不简单,要能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培养出合格的人,算不算是教育的一个目标?可能没有人能够否认吧?可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方法,对于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多大的距离,也是很值得我们检讨的。

从那位网友的文章中看,所谓不设目标是教育的唯一出路,作者并没有对这一命题进行直接的和比较具体的论证。他在文章的最后只是说,人家的教育目标都是大思想家和最高统治者确定的,而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由教育部的官员确定的。且不说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事实,但作者这样说,并没有明确认定不设目标是教育的唯一出路这样一个命题。或许作者的意思是,教育目标应该由大思想家和最高统治者来确定?可是谁是大思想家?最高统治者确定的目标凭什么就一定是合理的?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给出回答。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890922.html

上一篇: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

11 姬扬 吕喆 李竞 鲍海飞 徐耀 赵美娣 黄永义 姚伟 李天成 王嘉文 黄玉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