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夏天吃这些水果抗癌又美味

已有 2547 次阅读 2015-6-1 16:35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墨西哥, 绕口令, 葡萄酒, 全世界, 美国科学家

葡萄:诱导癌细胞凋亡

葡萄,是落叶葡萄属藤本植物的果实。人类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葡萄果树,产量几乎占全世界所有水果的1/4;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还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等。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是人们熟知的一句绕口令,现在看来这句话还真有科学道理。墨西哥21世纪国家医学中心的专家说,葡萄内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助于减少血液中的有害胆固醇,并有防癌作用。他们认为:葡萄,特别是葡萄皮中含有黄酮类物质,这种物质能促使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将有害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降低血中有害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保护心血管,且葡萄皮的颜色越深,其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就越高。甚至有专家建议:每天吃12颗葡萄比较适宜。

美国科学家发现:紫葡萄皮中含一种叫白黎芦醇的抗癌物质,具有很强的遏制组织细胞内的癌基因作用的功效,对癌变的起始、促进和进展三阶段均有抑制作用。白藜芦醇通过抑制RNA还原酶与DNA聚合酶的活性,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癌细胞的凋亡;还有抗氧化、抗自由基及抗突变等的辅助功效;且能抑制与癌变有关的酶等生物活性,从而发挥良好的抗癌作用。

世界多国科学家先后用多种肿瘤细胞株进行研究,证明白藜芦醇确实能诱导癌细胞的凋亡。由于其对癌细胞的全能性抑制作用,故越来越受各国科学家关注。由于这种物质在果皮中的含量远比肉汁中的要多,故经常连皮生吃紫葡萄,可有效地防止癌症的发生。葡萄皮的组织虽较致密,但很薄,与果肉同食,并不影响口感。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全球诸多疾病和死亡与食用水果蔬菜过少有关。葡萄皮等许多水果中所含的成分,如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类黄酮、叶酸、微量元素硒和酚类等物质,都和防癌抗癌有关。故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人每天最好食用5种以上蔬菜和水果。

石榴:抑制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

石榴,是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的果实,又称若榴。因花红若丹,故还有“丹若”和“火石榴”之名;因种子白莹澈似水晶,所以又冠以“水晶石榴”之美名。

不容忽视的抗癌潜力  有研究者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白血病细胞中的一种系列)的分化进行检测,发现用了石榴皮萃取物和发酵的石榴汁治疗后,非特异性酯酶、特异性酯酶和吞噬细胞的活性都明显增强。可见,它对上述癌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癌症的发生和代谢过程中,多伴有新生血管组织的形成,为肿瘤组织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血液和氧分供应,因此,阻断癌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以治疗一些实体瘤是有效的手段。研究显示:石榴可抑制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体内试验中,发酵的石榴汁可有效抑制鸡绒毛膜尿囊膜的新生血管形成。

据美国报道,吃石榴或喝石榴汁有助于预防或延缓某些乳腺癌的生长。一篇刊载于《癌症预防研究期刊》的新研究显示:石榴中富含的一种植物化学物——鞣花丹宁,在实验室中可抑制雌激素反应性乳腺癌的生长。研究者表示,石榴中的鞣花丹宁可通过抑制芳香族酶而发挥作用,而芳香族酶则是体内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在乳腺癌生长中扮演关键角色。

芒果: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

芒果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漆树科常绿乔木的果实,为著名热带水果之一。因其果肉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热带果王”之誉称。芒果果实含有糖、蛋白质、粗纤维等成分,特别是芒果中富含的胡萝卜素,是所有水果中少见的。

芒果营养丰富,食用芒果具有美化肌肤、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便秘、止咳、清肠胃等诸多功效。

芒果含芒果酮酸、异芒果醇酸和多酚类化合物均具有抗癌的作用。

多酚是植物中的一种天然物质,与许多物质一起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提取物在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白血病和前列腺癌患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芒果对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有一定效果。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特别是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丹宁酸)作用于癌细胞的深层次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癌细胞的分裂周期因多酚而被阻断,这可能是芒果预防和抑制癌细胞的一种机制。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894747.html

上一篇:抗癌好“粥”道:津润利隔,易消化
下一篇:生命的主张不能放弃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