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大魔王探花小明哥G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ggcas010 https://blog.csdn.net/SPESEG

博文

学习方法浅谈

已有 3965 次阅读 2015-6-16 23: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习方法, 怎么学习

      今天、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学习,包括我在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能成功,而自己花费很多时间却还是相去甚远??比如同样的考试,以考研为例,有的准备3个月,高分轻松通过,有的准备一年甚至二战,三战,再战都不得其法,仅仅用人与人是不同的回答来糊弄你,你会相信吗?我承认人与人是不同的,但是到底不同在哪里呢?
       今天,我要为同样与我有着学习困难的人刨根问底,寻找答案,在不同之中寻找相通的道理。人与人是不同的,三字经有云“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有根据的,同样两个刚出生的孩子,不同的父母培养二十年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即使同样学历的父母也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到底是因何缘故,据我分析,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外部环境,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原因。为什么环境不同就会有此结果呢,继续深究你会发现,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促进学习效率,同样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道理想必你也知道。下面我要提出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思维方式,这是人与人间最大的差别。以一张试卷来说,平时同样的学习,同样的考试成绩,做这些题用时却有差别(这里先不提临场发挥或其他因素问题),这就是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哈佛大学有一个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要提出的重点,请注意!!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就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当然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朱成,马楠等等。所以说父母可以一无所有,但是同样可以培养出富有的孩子。 因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这是往远的讲,就近的说,一次考试,一次测验,很大程度上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尽管现在的考试都是应付,但是这里还是有必要去“接受”,这是一次考查你记忆力的最佳机会(关于记忆力的因素,下面会提),同样是对你的思维活跃程度的检验——同样的记忆力,有的人能又快又好的做完,单就一科考试,估计至少提前十分钟,这是为何?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会如何做起?首先你要做的肯定是提取关键词,然后与自己脑海中存储的内容进行对比、配对,系统查找。这就是步骤,所以平时的学习就有个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归纳总结,把书读薄。还有一次复习,如何进行?将知识提纲进行补充完善,把书还原,这是把书读厚,这个过程很重要,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下,我实际经历是,早前我看一段专业英语,抄下来,翻译过后,躺床上基本可以复述出来(内容长短不要深究)。第一次看书肯定花费时间很长,对于初学者来说更难,对于新概念,名词,不要太过于纠结,以我的经历来说,有些名词就是人为的定义,即硬性规定,就像计算机里面的算法。或许你不懂为什么它这么规定,但是时间长了你会逐渐明白,当一切已成习惯(而思维本身就是习惯),你会觉得这是应该这么定义,不然一切都无法进行。

       再说记忆力,在国内,即使你读到博士,很大程度上与你良好的记忆力是分不开的,不要试图否认这个真理。一切高楼大厦都是由你的记忆力建立起来的,就研究生来说,即使你不用考试,但是实验的数据处理,一些相关知识的联系,都是与你的记忆力密切相关的,不管你是文理,事实是理科的计算也是通过长久的练习而记住的。记忆力是基础,灵感是通过长期记忆训练培养的。比如,中南大学的刘路,他是如何推导西塔藩猜想,我想这是与他长期的思考、计算有着必然的关系,当然他的阅读量不是吾等所能企及的。然而阅读的关键就是理解记忆,不然还读来何用(这里不排除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方法、步骤是相通的,尤其是实验科学)。记忆力对于一个律师来说,肯定是铁饭碗吧,没有这个金刚钻他也不敢揽这瓷器活。

       下面说如何记忆,个人而言,记忆力是可以培养的,我得承认,有记忆力好的,但是我想说记忆力好也是后天锻炼的,但是有个时期阶段,等你年纪大了,恐怕训练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要趁早。这里提一下一个教授的话,如果要考研,请一鼓作气。不要工作了,再辞职读研,那样的话,你的记忆力就不行了,难度也不是你能想象的。记忆段落、文章,整篇来记的话,很难,要分而治之,各个击破,首先提取关键词,上面提到了,这也是消化的过程,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回忆复述。这样来记事半功倍,而且不容易忘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想提一个方法,望文生义—不懂装懂法,这是一个绝招。看一道题,你能想到什么,与它相关的知识都有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如何给学生讲解?这其实是思考的步骤,声明一下,这里的不懂装懂并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试着去解释,试图完成一件事。很多问题经过思考就有一些思路,进而恍然大悟,迎刃而解。

先写到这里吧,不管是不是胡扯,请甄别借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限于水平、阅历,不足之处再所难免。烦请不吝赐教。



https://m.sciencenet.cn/blog-1966190-898502.html


下一篇:夜已深,难得如此清闲?!

8 张红光 毛秀光 biofans SPWLA xlm20130215 CAS10086 SPE LoveCA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