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旧城的拆与建 精选

已有 3272 次阅读 2015-6-27 05: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这么多年来,关于北京城的被破坏已经听到不少声音了。说句实话,不往远里说,60年代以前的老北京现在早就面目全非了。但是在50年代末,北京建设十大建筑,有些地方就已经给拆了不少,但在总体上,那时的情况还不算严重。而且,这十大建筑也算新中国建设的成就,老百姓当时都是挺高兴的。像梁思诚那样有着远大眼光的人,在当时是少数。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没把拆北京城当成多大的事。好像还曾经有人提议把故宫给拆了,这当然没有多少人赞成,好歹今天给咱们留下一座紫禁城。

如果把老北京当成一个内涵丰富的博物馆,那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块砖都不能动。那是文物,文物哪能随便乱动?可是北京除了具有一定的博物馆的内涵之外,似乎也还有别的内涵。它是新中国的首都,首都的功能首先不是博物馆。首都有不少功能,政治的中心、文化的中心,那时还得担当一部分经济的中心。就是放在今天,有人还想把首都当成金融的中心。估计北京要当金融中心有点难。虽然西有金融街,东有金宝街,但还是有点难。

有人说,当初如果不在北京旧城搞建设,在另外一处新建一座首都,要比在原有的老城旧址上扩建、拆建还要合算。就算这个说法有道理吧,可是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新建一个首都是要花很多钱的。当时要让新中国的政府一下拿出这么多钱来,不太现实。这就像买房住比租房住合算,可是买房得让你一下子掏出几十万上百万,而租房一年不过掏出几万。固然住了几十年后,那租房的钱不止能买多少房产了,可是当时就是没有买房的钱,不租房住难道还要住到大街上去吗?

那时,既然没钱盖新的,只能凑合着在旧城里对付着。这就是没办法的办法。谁让咱们那时候穷,兜里没钱呢?没钱就得想没钱的辙。在旧城里建设就是没辙的辙。谁不希望有钱?可是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钱是得一点点地干活,一点点地挣出来的。俗话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梁思诚是建筑学家,不是国务院总理,想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也是客观的差异。

我想,这就是我们当时所面临的难题。且不说当时也没真的计算过,到底新建一座首都到底要花多少钱。这得算好多变量,总建筑面积,总占地面积,占用农田的损失,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还得有医院、学校、影剧院,也少不了澡堂子、饭馆以及酒铺。或许还有什么别的我现在一时想不起来的设施。这得多少预算?没人真的算过。所谓新建要比在旧址上扩建拆建要成本低,那都是后来事后诸葛亮算的,当事后诸葛亮是最容易的事了,算是人家把马都跳出来了,您再把炮拨到中间的位置上,这叫马后炮。

好些人都说巴黎、伦敦在保护古旧建筑上做得如何好,也不能说是虚言。人家在这方面下过功夫,做的也确实不错。不过,不知人们想过没有。现在的伦敦和巴黎的所谓古老的建筑,大约都是从什么年代建设起来的。是从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还是十九世纪?反正我在英国看到过一些所谓castle,据说是十二、十三世纪修建的。那叫一个破,那叫一个烂,石头堆出来的,横不平竖不直的,根本就跟石头垒出来的农村茅房差不多,就是个头儿大那么一点。我就有点纳闷,为什么那时候的英国人不把这些老建筑保护得更好一点,维持它当年的雄伟和壮观呢?为什么只保护在那之后的建筑呢?那些后来的建筑自然都是高大上的,看上去不那么寒碜。怎么没人指责英国人和法国人没把中世纪前后建造的建筑物保护好呢?

再说,如果如当年梁先生所建议的那样,在别处另建一座首都,那原来的老北京城要不要改造呢?如果所谓保护原样,那就一块砖都不能动。可是原来住在城里的老百姓怎么办?得给他们盖新房吧?国家当时有这笔钱吗?肯定没有,至少不够。那你在别处盖新的,有现代化设施配套的住宅,而让另一部分老百姓住在陈旧的,没有现代化设施的老房子里,没有暖气,没有燃气,没有抽水马桶。这让住在老城里的老百姓的日子过着有什么盼头?这跟老百姓怎么交待,说得过去吗?

当年为了修二环钱地铁,把北京城的城墙都给拆了。肯定有一大批文人很心疼。可是当时住在城里的老百姓高兴得要命。因为他们可以把拆下的城砖搬回来,盖小屋,搭小棚,扩大自己家里的住房面积,可以给儿子、闺女结婚安上一个窝。不拆城墙,固然是善举,可是老百姓就没机会捞着这么多建筑材料,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不管怎么说,我们今天可以指责当时的政府如何想问题不周全,如何缺少文物保护的意识,但这就是历史造成的,我们指责谁都没用。而且我们真有资格进行这样的指责吗?

或许,将来,我们会对今天的建筑物做出很好的保护规划,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不过做的是过去伦敦和巴黎已经做过的事。当年伦敦大火灾之前是什么样?我们反正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吗?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数据,我们要复制一个老北京城在技术上不是问题,将来咱们钱多得冒油,在资金上也不是问题。可是有人说,那也不是原来的真正的文物,不过是复制的拙劣仿制品。拙劣也好,仿制也罢,聊胜于无。我们知道我们的一些做法是不对的,今后绝不能再做这样的蠢事。可是蠢事已经做了,再怎么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也没有用。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吸取教训,从善如流罢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900886.html

上一篇:好好学习干什么?
下一篇:抢夺优质生源的背后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