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从“我们恨化学”到天津塘沽港大爆炸:谁冷落了基础科学?

已有 5327 次阅读 2015-8-15 07:06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基础科学, 天津爆炸, 我们很化学, 政府科学管理

从“我们恨化学”到天津塘沽港大爆炸:谁冷落了基础科学?

——加强政府部门的科学管理和专业化水平

                                  杨学祥

 

【最新消息】2015812日晚11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据现场目击者称,现场火光冲天,腾起蘑菇云,爆炸产生强烈震感,河北多地亦能感觉到。截至1415时,爆炸事故共造成56人死亡,其中消防人员21人;住院治疗721人,其中危重症25人,重症33人。

网友王贵林最近指出,化学的危害之处并非化学本身所致,而是因为有些人滥用化学品牟利,甚至正是因为人类对化学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对化学的态度不应该是恨,而是科学地去看待。如果你不愿意学习化学、不愿接触化学没关系,但是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更多致力于化学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具备化学专业知识的相关从业人员。但是很遗憾,我们正在经历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化学持有偏见,而且出于安全和前途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远离接触化学品的职业。

今天的大爆炸,震惊之余,我感想很多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刚看电视再次听到“我们恨化学”的广告,忍不住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些话。

网友王贵林有一个简单而又奢侈的希望,社会里的各行各业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特别是那些需要较强专业技能的职业,都能由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去从事。当然,像易燃易爆化学品的监管,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避免细节疏漏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我们不愿意看到一次次事故带来那么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想避免或减少再次发生,就该吸取教训深刻反思,然后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但这一切有赖于一个尊重科学的环境,需要一个健全的安全教育和监管机制,需要更多愿意去学习和从事化学行业工作的人。

网友王贵林的下述观点值得关注:

如果建筑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甚至消防人员等等都能更多一些对易燃易爆化学品的科学认知和对潜在风险的及时预测分析,也许我们就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或至少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经过专业培训后,去热爱并从事像危险化学品监管这样的工作,或者在间接接触危险化学品时能以科学专业的方式对待,我相信他们的价值绝不亚于危难之时冲在前线的消防战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2259-912884.html

天津爆炸事故后的一声叹息

   网友万谦宏如下观点值得关注:

812天津开发区危险品库发生意外爆炸,致死50多人,伤者700多人,周围库房和民居毁损严重,事故的危害和规模均为今年来之最,尤其是17名年青消防队员的不幸牺牲,更是让人痛心不已。然后,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仍然没有权威部门对事故原因作出分析,在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出安全距离的问题时,在场的安检局,环保局等官员,面面相觑,张开结舌,无一作答,官员的专业素养和担当精神,令人大跌眼镜。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由当初的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逐步升级,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工业之路。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事故发生的危害和频率也相应扩大。如果继续固守农耕文化思维,漠视工业发展规律,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单纯追求增长指标,毫无疑问,我们将步入恶性事故高发和频发阶段,重走一遍原始资本主义的老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安检和环保部门是保证安全生产,消除事故隐患的关键。窃以为,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首长,任用前,应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候选人的专业素养进行考核。任职期间,由第三方机构或媒体通过信息公开的原则对其进行监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71894-913158.html

我在2006429发表的《公众为何远离基础科学?》博文中指出:

新闻媒体对基础科学的冷落,恰恰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公众对基础科学的冷漠,反映了政府官员对基础科学的忽视。收视率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广告来源和资金投入,新闻媒体无法逃避公众的视点。如果学校教育引进基础科学史,如果各种考评涉及基础科学史,如果管理人员懂得基础科学史,如果政府官员熟悉基础科学史,那么,违背科学的政策、措施、方案、条令、规则和行为就不会一再出现,依法行政,科技先行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某一种行为,在局部看来是可行的,在全局看来就未必可行;在某一学科看来是可行的,在整体科学看来就未必可行;在人文科学看来可行的,在自然科学看来就未必可行(反之亦然)。基础科学的高度发展和高度概括,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强大武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仆要引导时代潮流,就必须与基础科学结伴而行。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341565.htm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341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98.html

谁冷落了基础科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913181.html

上一篇:新西兰海域发生5.6级地震:关注14-18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索罗门群岛连续3次发生6.6级左右地震:关注8月潮汐组合

11 钟炳 马建敏 徐旭东 杨文祥 赵凤光 武夷山 左宋林 侯成亚 李学宽 梁洪泽 jlx196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