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天灾人祸结伴而行:重新认识高温灾害

已有 2177 次阅读 2015-8-22 15:55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管理, 应急预案, 高温预警, 高温灾害

 天灾人祸结伴而行:重新认识高温灾害

                杨学祥

 

一、人祸常发生在天灾之后

 

参考消息网818报道港媒称,天津大爆炸发生已过7日,官方至今未查明爆炸源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东北大学副教授钟圣俊推测,爆炸很可能是硝化棉高温分解或硫化钠氧化自燃引起。分析指,肇事企业瑞海国际物流公司或违规露天存放危险化学品引发爆炸。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818报道,钟圣俊又称,由于发生火灾的初始位置在货柜露天存放区域,因此电气设备可排除。而事发当晚没有作业,明火、机械碰撞和摩擦、静电和热表面亦可排除,故自燃是最可能的点火源。

报道称,在瑞海公司储存的危险品中,硫化钠为易自燃固体,硝化纤维素(即硝化棉)为易燃固体。硝化棉在温度超过40摄氏度时能加速其分解而自燃,硫化钠则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自燃。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50818/909012.shtml

自燃的最佳条件是高温。事实上,812确实是天津8月份温度最高的一天,也是2011-2015年的5年中同一天中最热的一天。

数据如下:

天津812天气:晴,气温:35~26

2015-08-12 07:01:02  来源:天气网  【字体:大小】

  天津天气网(http://tianjin.tianqi.com/)为大家播报天津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今天是20150812,星期三,农历六月廿八,天津今日天气:晴,南风微风,全天气温35~26,当前时间:07:00,当前气温:25.9

  历史上的今天之天津天气

  天津20140812天气:晴转多云,北风~南风小于3级,天津全天气温33~24

  天津20130812天气:大雨转中雨,南风小于3级,天津全天气温31~25

  天津20120812天气:雷阵雨转阵雨,东北风小于3级,天津全天气温27~24

天津20110812天气:多云,无持续风向微风,天津全天气温33~25

http://tianjin.tianqi.com/30/

http://tianjin.tianqi.com/news/99660.html

1  2015年天津8月份天气每日详情天津天气预报

2015年天津8月上旬天气

日期

最高气温

最底气温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风向

风力

81

33

26

多云

雷阵雨

东南风

微风

82

29

23

雷阵雨

中雨

南风

微风

83

30

20

大雨

中到大雨

南风

微风

84

32

24

多云

西北风

微风

85

33

24

雷阵雨

南风

微风

86

32

24

多云

南风

微风

87

32

24

多云

多云

东南风

微风

88

32

24

多云

东南风

微风

89

34

25

多云

西南风

微风

810

34

25

东北风

微风

2015年天津8月中旬天气

日期

最高气温

最底气温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风向

风力

811

34

25

东风

微风

812

35

26

西南风

微风

813

35

25

西南风

微风

814

33

25

雷阵雨

西南风

微风

815

34

26

西南风

微风

816

35

25

多云

西南风

微风

817

34

24

雷阵雨

雷阵雨

南风

微风

818

30

23

雷阵雨

雷阵雨

南风

微风

819

28

23

雷阵雨

雷阵雨

东南风

微风

820

32

22

西南风

微风

 

2015年天津8月下旬天气

日期

最高气温

最底气温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风向

风力

821

33

24

多云

南风

微风

822

30

22

雷阵雨

雷阵雨

东北风

微风

823

29

21

阵雨

多云

东北风

微风

824

29

23

多云

东北风

微风

825

28

22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3-4

826

29

23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3-4

827

28

23

多云

多云

北风

3-4

828

31

19

西风

微风

829

32

19

多云

北风

微风

830

30

19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微风

831

30

19

多云

东风

微风

提示:2015年天津8月份天气预报查询网址:http://15tianqi.cn/tianjin8yuetianqi/,复制分享给好友!

http://15tianqi.cn/tianjin8yuetianqi/

 

二、重新认识高温灾害

 

据搜狗百科,高温灾害主要是指气温太高而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连续高温酷暑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持续高温也是自然灾害,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像面对台风,面对地震一样,首先,要有预案。要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政府、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地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其次,政府要持续地对高温天气进行监测,发布预警。提高公众预防认识。再次,要采取一些防范和保护性的措施。

持续高温也是自然灾害,长期以来,社会上是比较忽视的。持续高温,正如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朱定真指出的那样,当高温出现持续性和极端性时,便成了自然灾害,它对于人体健康、国民经济都会有严重影响,如用水用电量激增、农作物土壤水份蒸发引发旱情、森林火灾等。

http://baike.sogou.com/v62894865.htm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至820,苏州街头共发生汽车火灾事故超过120起,换而言之,就是平均每天至少一起汽车火灾发生。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当天的气温达到高温标准。

如此看来,过去的高温灾害定义过于狭窄,因为气温太高不仅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而且可以直接导致干旱、森林大火、汽车自燃、危险品爆炸等灾害。

正是由于社会舆论和政府管理忽视高温灾害,才导致2015812天津35摄氏度高温灾害发生后,天津市政府和相关企业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天津港爆炸发生后仓促上阵,应急措施漏洞百出,导致事态失控,损失惨重。

 

三、被忽视的高温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橙、红表示。(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9以上。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9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http://baike.sogou.com/v54456776.htm

肇事企业瑞海国际物流公司不仅涉嫌违规露天存放危险化学品引发爆炸,而且没有应对高温灾害的应急预案,导致爆炸发生前后毫无准备,最终酿成大祸。

早在2015125我们就指出,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高温灾害不仅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而且可以直接导致干旱、森林大火、汽车自燃、危险品爆炸等灾害。

高度关注天津港爆炸事故警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915093.html

上一篇:2015年7月“史上最热”:关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下一篇:南极半岛海冰增加抑制厄尔尼诺发展:秘鲁寒流增强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