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政协报:让绿色农业梦想成真

已有 2981 次阅读 2015-8-31 15:11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生态农业, 三农, 粮食安全, 绿色发展

让绿色农业梦想成真
——多位专家学者建言:依靠科研成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文/本报记者 毛立军 赵丁琪
2015-08-31期05版

本文链接:http://epaper.rmzxb.com.cn/detail.aspx?id=368286


2015年8月22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与八百产粮大县城乡统筹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农业部、住建部和中科院、农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个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其中,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恶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陈文新院士等人围绕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陈文新院士:用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体取代化肥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水平下降,我国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的陈文新院士对此表示担忧。她认为,要实现生态农业,就必须逐渐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现在使用量最大的化肥是氮肥。研究发现,除了用化学的方法生产的氮肥之外,还可以有更绿色的办法把氮吸收到土壤中,这就是生物固氮。而在可以固氮的微生物中间,效果最强的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量为2.0亿吨(N),而豆科植物根瘤菌所固定的量占65%-70%。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根瘤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陈文新领衔的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全国20个单位、100多人次进行了对根瘤菌的研究和挖掘,研究范围覆盖了全国700多个县。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她的团队最后在600多种豆科植物上采集保藏了13000多种根瘤菌,并对7000多株根瘤菌进行仔细的研究,发现了一批耐碱、耐高温、低温环境下生长的根瘤菌,建立了囯际上菌株最多、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资源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陈文新发现了2个根瘤菌新属、40多个新种,约占国际根瘤菌种的1/2。她的实验室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两个最主要的根瘤菌分类研究中心之一。

陈文新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体的固氮作用,就有希望完全取代化肥,实现绿色生产。她希望能够将她所采集收藏的几千株根瘤菌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这些小小的微生物不但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氮分子,转化成大量的天然肥料供植物作为养分,也能够极大地改良土壤结构。而它的廉价与环保则是人们在实验室里创造出的化肥所无法比拟的。

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利用间套轮作的生产方式,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加入到禾本科粮田中去。陈文新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文件)采纳了她和几位老院士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行豆科植物与其他作物进行间套轮作的生产方式。已经89岁高龄的陈文新院士表示还要继续为国家优化种植措施而出力,她建议在我国荒漠贫瘠地区、西部地区多种豆科中草药,能改良土壤并保持水土。种豆必须接种相匹配的高效根瘤菌,才能收到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果。

陈文新还建议国家成立根瘤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推广应用根瘤菌技术。“因为现在国家已经准备大量推广豆科植物,有了这个中心之后就可以组织更多的人来研究和推广根瘤菌。”

蒋高明教授:期待生态农业梦想能实现

中国科学院的蒋高明教授对于当前我国化肥过量使用的现状极为忧心。他说,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而上世纪50年代的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量是8斤多,现在是868斤,这是过去的100多倍。而且,过量施用的化肥并不能被庄稼有效吸收,“这里面用的一些化肥到哪儿去了?并不是被庄稼吸收了,庄稼吸收得很少,蔬菜大棚的吸收率是10%,农田作物是30%-40%。平均下来的话,在我国每年使用的5000万吨化肥中,接近于4000万吨是污染生态环境的。”蒋高明说。

多年来,蒋高明一直建议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可是总会听到这样的反对意见:“中国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添加剂、激素,到底能不能产出那么多粮食?2006年,蒋高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用9年的实验给出了答案。

他承包了村里的40亩试验田,养了140头牛,5000只柴鸡和2000只鹅,创办了“弘毅农场”。农场坚持“六不用”原则(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经过多年实验,试验田实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成功地将低产田改造成了“吨粮田”,远超过农场外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土地的小麦亩均产量。

蒋高明的农场通过堆肥、深翻、人工+生物除草、物理+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保墒等措施,整合“禽粮互作”优势,实现了粮食增产。“不用化肥,我们用什么?用的是物种。物种有几十万的基因,我们把现在一般被废弃掉的秸秆拿过来养牛,养牛产出牛粪,然后牛粪又回到地里去,增加耕地的潜力。如果有机质变黑的话,土壤的肥力会提高,这样会有更大的产量。”蒋高明说。

蒋高明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农业梦想。他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吃上有机食品,农民可以住进别墅,可以开轿车进城;他希望中国1/3的土地告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中国60亿亩的草原因6亿亩低产田高效利用而得到有效保护;他期待通过实现生态农业,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农业成为稳定的职业,不再有留守儿童和老人

张从教授:“三结合”运作模式治理土壤污染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1%。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

中国农业大学张从教授表示,目前土壤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后果,而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工矿企业,开采矿山、石油等都会造成污染。同时,农业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主要就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土壤污染缩小了耕地面积,减少了粮食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粮食质量品质,对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相比于其他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一些。目前来说,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思路尚不成熟,治理成本高,周期也比较长。

张从教授认为,要治理土壤污染,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跟环保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是现在还缺一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张从教授说,环保部正在审议通过一个《土壤污染防止行动计划》,对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资金问题也是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障碍。虽然中央和一些部委已经下发了一些治理土壤污染的专项资金,但是仍然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大约有3500万亩中、重度金属污染的土地,以每亩治理费用3万元的最低标准来算,就需要一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仅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所以要治理土壤污染,就必须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金,既要加强政府投入,也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我们很多部门都在管土地和土壤,农业部在管,国土部也在管,环保部、科技部现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政府、企业、专家团队‘三结合’的运作模式。赣南实行的正是这种模式。首先要做好诊断工作,不是去了马上就能治理,就像医生看病,要先体检,检查好是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治疗,要进行调查,要检测、评估。另外要先试点。土壤污染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今天把这个问题抛砖引玉提出来,希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张从教授说。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917330.html

上一篇: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十年后化肥使用量为什么不降反升?
下一篇:光明网科普中国:发展生态农业为上策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