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模式启动 精选

已有 21995 次阅读 2015-11-25 09:24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一流大学建设, 高教强国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盘点之一: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模式启动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进展。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推进省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一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有影响的大事概述如下。

 一、出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建设高教强国成国家意志

 11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根据《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高教强国建设首次进入国家文件。

 《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正式成形。

 这个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从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到本次《方案》出台,均体现着政府主导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特征。但在政府主导下,各省市、各代表也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方案。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市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未来3年将投入36亿,正式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首批认定了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两年来,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其中广东投入了130亿建设;福建是对3所高水平大学每年投入2.8亿。在大学层面,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到了2011年,明确提出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第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方面,中国既主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共识,也力主中国道路与中国大学特色。比较突出的是五项建设任务的世界性和五项改革任务的中国性。在人才质量上,主张立德树人;在学科建设上,主张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在治理模式上,主张共产党对大学的领导;在大学功能上,主张对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第三,公平竞争,特色发展。自“2011计划”始,政府已经开始注重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方案》进一步阹除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也是这一导向的继续,《方案》同样没有预设目标学校。

 第四,世界潮流,国家意志。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成高教强国是世界潮流。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均提出了自己的高教强国建设目标与模式。中国始于200712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教育部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上作了“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2008年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立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同时这个项目也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的立项。这一重大研究项目从2008年初启动到20146月全部12个研究课题结题,历时六年时间。其研究成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首批62015年已正式出版。可以说,建设高教强国,成为国家意志,既有了理论支撑,也有了实践经验。

 第五,边界消融,问题多多。虽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教强国成为国家意志,但事实求是讲,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乃至高教强国,仍然有很多问题。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边界消融。主要指政府与大学的边界消融;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消融;大学与市场的边界消融;不同类别高校之间边界消融;大学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消融、教学与科研边界消融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中国大学的发展。这其中的现状是大学不是政府,但有很多类政府的特征;大学不是社会,但大学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大学不是市场,但大学内充斥着市场的要素与机制;不能大学之间应该错位发展,但中国大学似乎道路趋同;大学内行政权力一支独大,科研与教学混同等,均不同程度影响中国大学的科学发展。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436-938357.html

上一篇:2015年9月高教关键词:高校升格;学术规范;广东改革
下一篇:“省部共建高校”或成地方高校竞争的新平台

22 刘立 李学宽 许培扬 冯兆东 黄永义 王涛 陆玲 李毅伟 靳祯 李颖 文克玲 韩枫 刘艳红 杨正瓴 高峡 姚伟 熊孝波 biofans shenlu qzw zjzhaokeqin ghzhou567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