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如果他爸妈有钱,那就再读一年试试 精选

已有 24633 次阅读 2015-12-6 15: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如果他爸妈有钱,那就再读一年试试

喻海良,2015-12-6

最近总是怀旧,今天刚刚去了一趟澳大利亚的一个海滨小镇Kiama,大约四年前,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过。依旧是海浪,依旧是海鸟,依旧是海岛,只是曾经的那些朋友陆陆续续回国或者去其它国家发展了。在海边上,看到几只海鸟在等食,我凑过去和这些大鸟们合影,并同时还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的魔鬼鱼,好大的个头。有时候很羡慕澳洲的自然生态,中国不知道还需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够回到30年前。那时我的家乡也都是小鸟。特别是野鸡,去初中校园的路上,偶尔能够碰到十多只。关于一个大学生与十多只鸟的故事,最近争论很大,虽然故事情节已经反转,但我希望通过这次多维报道,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逐渐增加。其实,不只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任何野生动物,只要他们没有威胁到人类的安全,我们都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与生命,大家都是通过几亿年的进化,才活到了今天。

言归正传,最近科学网上关于留学生的话题不少,我这些天也遇到了一个事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个人觉得国内目前不少“中产家庭”盲目地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对于孩子而言,不见得是好事。

今年7月份,国内主流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悉尼大学300多人挂科八成为中国学生》。报道之后,国内不少人认为这是悉尼大学在“圈钱”,确实,悉尼大学重修一门课,学生需要交纳$5000。单单是这一门课,学生的“重修费”就给学校挣了“$150万”。其实,中国留学生(本科生)的挂科率不知道有多少,几年前,我就曾经听说澳洲某大学一个女留学生由于挂科太多,家人不理解,一味地让她努力,后来她精神失常,最后失踪了。他父亲来了澳洲,到处贴寻人启事,也不知道找到了没有。关于留学生挂科,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妈妈,你肯定不知道我在澳洲住在黑屋里》。

之所以重新写这个话题的博文,是因为我最近遇到一个中国留学生,来澳洲学习已经一年了,在第一学年学习过程中,学校一共安排了8门基础课程,而他顺利通过的课程只有2科。然而,他还想继续读下去。试想一下,第一学年,课程通过率只有25%,按这个速率发展下去,他需要多少年才能够本科毕业呢?需要12年,获得本科文凭。出国时,一个20岁的小孩;回国时,估摸着已经是一个30岁的中年人。到这个年纪才拿到本科文凭,不要说和国外优秀的学生比,即使和那些国内三本的学生相比,我也看不出有任何竞争优势。

这个学生也许是一个特例,但是,中国留学生挂科率是很难想象的。我的室友今年教一门课,300多人的大课,挂科率大约10%多,然而,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亚裔留学生。于是我问了一下这些中国留学生的上课情况,他坦言,“No Good”。在第二天,我利用吃中午饭的时候,和一位教授讨论了留学生挂科的问题。我对他坦言,我认为目前我们学校甚至整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招生是失败的。因为,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于留学生,没有什么门槛。而中国大学相对而言则强很多,达不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对于绝大部分人员就是进不了这所大学。他对我说,就目前而言,确实留学生素质大幅降低(不只是中国留学生素质降低,似乎全世界留学生素质都在降低)。对于这些学生,大学也没有办法。一方面,学校需要国际学生的学费提高学校的收益,另一方面,学校又不能够放低学生毕业的要求。也因此,现在只能够“宽进严出”,也就出现了高的挂科率。

于是,我把这个学生一年课程通过率为25%的情况和他说。并把我在国内大学读书学校政策和他说。如果一个人一学期挂科率太高,学科会对这个学生进行劝退。这时候,他说,这样的通过率确实有些低,但正常情况下,学校会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再读一年,看看情况。有些学生第一年适应能力差,后面或许会好一点。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是三年本科毕业,对于这样通过率很低的学生,或许会需要5年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另外,如果他课程通过率太低,将来签证更换时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时候,这样的留学生自然无法继续在这里呆下去。

于是我问道,要5-6年还不一定能够拿到一个本科文凭,这多么浪费人的青春。另外,每一年都要花这么多钱去进行重修,这不是变相地“挣留学生的钱”吗?这时候他笑了,说道,如果的父母很有钱,那就让他再试试。而我,哭笑不得!我相信这位教授说的基本上都是官方的“政策”。中国人,钱多,人傻,继续让他们带动国家经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反正他们毕业不毕业,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更何况,这些人将来肯定在澳洲呆不下去!

前些天,打听了一下博文《妈妈,你肯定不知道我在澳洲住在黑屋里》中的男主角,听说又挂了不少……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941408.html

上一篇:作为科研人员,对于期刊好与坏,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
下一篇:为啥选择这样活?7000元的工资,4000元的房租

22 吕洪波 刘全慧 王德华 彭真明 姬扬 韩枫 文克玲 陈建军 黄永义 杨正瓴 赵建民 姚伯元 郭向云 赵国梁 刘光银 白龙亮 闫安志 shenlu biofans ghzhou5676 luxiaobing12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