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不忘初心,愿求始终,吴瑞人——邓子厚(第七届吴瑞奖获奖者)

已有 6834 次阅读 2016-1-4 11:0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吴瑞奖, 吴瑞人, 邓子厚, 第七届吴瑞奖获奖者

不忘初心,愿求始终,吴瑞人

邓子厚 

题记:

   一如任婧师姐所言,我骄傲,因我是吴瑞人。坚持奋进,不忘初心,梦想便不曾远离。

 

   初识吴瑞人是在我们研究所那栋老房子里面,那次生化所岳锐应邀为我们这些低年级学生做报告,初次从他口中听到了“吴瑞奖”,知道了它所意味着的“扶持相助”,那时我不过是一年级新生,课题尚未成型,虽懵懂但对成为吴瑞人已极为向往。受此激励,之后四年,我摸索出了自己的课题,也将它发表,过程艰辛自不必多言。文章接收不久,从研究生部人事秘书吴宁老师那获知今年吴瑞奖评选在即,从她那也了解到研究所建所至今尚无一人获此殊荣,忐忑而激动之下,我递交了申请材料,我想成为吴瑞人!

   数月后,收到孙晓红老师的贺信,我顺利通过了初审成为Semifinalist,兴奋莫名。在准备面试期间,从我曾轮转导师李斌研究员那得知,曾指导我的陈祚珈师姐,也是我们研究所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表 Immunity 的学生,同样申请过吴瑞奖,建议我从她那获取面试经验,祚珈师姐的建议对我帮助极大,在此之前,我甚至不清楚面试形式,误以为采用的是研究生入学PPT陈述形式,幸得她提点,我才得知吴瑞面试采用的是自由攀谈形式,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面试我的是罗明老师、管俊林老师以及俞强老师,清晰记得,他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审视我的工作,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促动较大,也促使我更深入思考自己研究工作的意义。

    8月21日,那天是周五,实验期间,接到了吴艳老师的电话,颇有意思的是,吴老师并未直接告知我是否已通过面试,而是让我大胆猜测她打电话的目的,对此,我则颇无底气得说出了是否我已可称吴瑞人,毕竟我们研究所尚无人荣获此奖,得到她肯定回复后,我喜不自胜,那是我最荣耀的时刻,不仅仅因它是“华人在读生物PhD最高奖”,也因我将从此与吴瑞结缘。

   去武汉参加颁奖典礼前,虞莎牵头,我们上海吴瑞人小聚了下,那日结识了许多闻名已久的传奇人物,不及而立之龄便已在神经所组建了实验室的杨辉,高质高产的宋昕阳,已是主治医师的铮铮军医家烜,进入编辑团队的Cell Research 编辑郑菁婧,Nature Plants 编辑吕俊,还有包括虞莎、晓鸥、园园、雅成在内的吴瑞新伙伴(刘鼎因在美国面试博后而无缘得见),因志同道合,我们攀谈甚欢,这是我初次深入了解吴瑞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持和奋进。

   距武汉领取这枚沉甸甸的吴瑞奖章已过2个多月了,但心中所受震动不曾稍减。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份事业,这该是怎样深沉的情怀。钦佩吴瑞先生,难以想象,在托福未开通,中美留学不畅的困境下,吴瑞先生经历着怎样的困难才最终促成了“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CUSBEA)项目,8期422人先后入美深造,很多CUSBEA人如今已成为华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中坚,许多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如王晓东、赵国屏、王小凡等都出自CUSBEA项目,于我而言,恨不能亲见吴瑞先生,聆听教诲,引为憾事;钦佩CUSBEA人,钦佩他们继承吴瑞先生遗志,不遗余力培养青年科学家,“荣获吴瑞奖只是一个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CUSBEA人对获奖人员扶持的承诺”孙晓红老师关于吴瑞奖定位振聋发聩的宣言依然言犹在耳。一直对上辈人怀有敬意,他们所经历的坎坷是我们这些青年人所无法真切体会和理解的所在,文革、上山下乡、高考复考、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他们总在被迫选择,但总也能抓住机会为梦想而行,初心不改。CUSBEA人如此。

   四年前与包括虞莎在内的一群志同道合青年学子同创上海分院杂志《科浦青春》而结识的严东升院士、匡定波院士、陈凯先院士、戴立信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也是如此,在他们的身上总能感受到对祖国深挚的热爱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待。

   吴瑞人喜欢用传承来形容他们所正在做的这份事业,如今,传承已到了我们青年人手中,心有梦想,年轻便无畏,珍惜当下,青春无悔!

   毕业答辩已结束,而我的选择也愈发坚定,科研不易,不忘初心,愿求始终! 

                             2015年12月8日深夜记于上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5618-947948.html

上一篇:Announcement of 2016 Ray Wu Prize
下一篇:2016 GU XIAOCHENG LECTURE 顾孝诚讲座

1 王传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