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6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真实、自由、优雅、坦然

博文

高校里的‘马太效应’ 精选

已有 7549 次阅读 2016-1-19 17: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高校, 权力,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高校里有马太效应吗?拿收入随便说说。

             在高校里如果是位双肩挑领导,领导干部津贴是在每个月工资中的,而且处级的这一笔收入是千元以上。

            领导干部的工作量,有的是全职,有的是半职,所以在工作量计算上,一般来说,职位工作量加上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总工作量不少。按工作量计算津贴,这笔收入一般来说就高于普通教师不少了。

            以上的内容可能大家能够明面看到,后面可能大家不一定能够清楚了。

            因为有职位,有评审权力,所以外面及校内的评审、鉴定、答辩等会议,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专家。这些都有公开而且‘公正’的辛苦费,不要小看这笔费用。有些协会或学会的秘书长,光每年这笔费用就非常厉害了。

            大家可以统计一下项目经费,如果将处级以上双肩挑领导作为一个团体,普通教师作为一个团体,统计一下人均项目经费,我想我不需要详细说明,大家就知道了。许多经费有‘劳务费’这项的,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15%,如果数百万的经费,大家知道劳务费是什么数字,当然有不少发到研究生手中。这笔费用各人各用法,我知道有些教授自己是一分不取的。但许多劳务费是研究生的助研费是用不完的。

           研究生人数多,不少学校按研究生人数发导师津贴。这可能就不要详细说的。

           按文章考核发考核津贴,好象非常公平,数字面前,人人平等。不过,目前博士研究生毕业都要sci论文才能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学校可能是不需要sci论文。假如某领导一年一个或二个博士研究生,普通教授可能数年一个博士研究生甚至没有博士研究生,你就清楚这sci论文数之间在多少差别了。没有博士研究生,或者硕士研究生人数都很少,你的考核sci论文数有多少呢?不要小看这个数字!目前sci论文数量,除了导师水平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博士研究生的人数,这可能是一个硬条件。

           考核的条款中,国家项目及省级项目的考核分数很高的,国家项目数多,意味着考核分数高呀,考核津贴就高呀。

           .................

          将上面的收入差别进行求和,总收入=a+b+c+d+.........

           可能上面没有写全,光这几项,就突显出‘马太效应’了。

           每个高校的教授、博士导师们都热衷于竞聘领导职位,这也是中国高校的一大特色。其实也是一个利益之趋,这种利益除了这些收入,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177-951382.html

上一篇:每个人都要考虑如果离开本单位如何打算
下一篇:大学--出大事甚至人命事才引起‘重视’

23 杨建军 武夷山 尤明庆 张骥 李明阳 戴德昌 李志俊 姬扬 曹须 杨金波 孟佳 韩玉芬 彭真明 苏光松 李东风 王喆 黄仁勇 姚伟 idealist loyalSciencefan wgq3867 biofans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