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已有 2763 次阅读 2016-1-29 15:37 |个人分类:规划参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微软雅黑, 高校扩招, 管理者, 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引领高校转型发展

在考生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观念中职业技术类院校总是“低人一等”,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困境,如今也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技术类转型的思想障碍。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基于高校扩招需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本转变而来,所以在许多教师甚至管理者眼中,学校要继续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冲刺才是不断“进步”的表现,转型后还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太丢人”。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管理者对此看法不以为然,甚至对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升本后纷纷改校名、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的做法不敢苟同。河南某地方本科院校副校长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就指出,“在发达国家,职业技术类学校就是职业技术学校,相当于工厂里车工就是车工,钳工就是钳工,什么学校就要培养什么人才。若把中国高等教育比作一部好手机,大家都知道手机的芯片很重要,芯片相当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如果大家都去做芯片,手机是出不来的。除了芯片,一部好的手机还需要有好的屏幕玻璃,好的外观设计,好的制造工艺,四者缺一不可。我国高等教育亦是如此,既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要有一线的职业技术类院校,自然也离不开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技术类高校”。可见,如何逐步扭转观念不适应的现象使之与教育改革同步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的关键。尤其要注重转变高校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使之加强对转型重要性的认识,方能引领转型发展。

二、增强教师实务技能 带动师资队伍转型

教师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归根结底要靠教师的教学。地方本科院校现有教师大多由传统学术型高校培养,接受的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偏理论教育,尤其是伴随社会整体学历上移而来的地方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新聘教师多以博士学历为基准,致使青年教师多是刚从一个学校毕业就走向另一个学校就业,毫无实践经验可言,根本无法满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对偏向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与大陆地区类似,台湾地区近年来为满足高等技职院校转型升级需要,新聘大量拥有博士学位却未具业界实务经验的教师加入,也同样面临师资实务能力不足的困境。从“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到“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台湾当局无不做着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不懈努力,其中有关教师实务增能的诸多策略能为大陆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转型提供一定借鉴。一是遴聘业界人士到校协同教学。国家可以资助地方高校聘任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育教学;二是新聘具有业界经验的专职教师入职任教。地方本科院校在今后人才引进中须要求新聘专业科目教师需具有与任教领域相关的工作经验;三是调整专业教师评鉴考核指标。对教师评价偏重于学术研究是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地方本科院校需通过调整绩效考核指标的方式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自觉提升实务教学技能。

三、调整学科课程设置 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学科课程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需调整以往过于偏重理论的课程设置,转向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注重应用实践的学科课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规格的人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为例,“企业每年向该校本科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和毕业生数的比例达到6∶1,该校也连续10年保持高就业率”[1]。优化课程体系是武汉科技大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的重要经验。面对普通本科教育兼具通识性与基础性,专业性与学术型并存的多元特征,武汉科技大学选择以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定位的主要标尺,建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信息数据库,全国相同专业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国家和地方政府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相关政策信息数据库,并据此对每年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和培养方案做出适当调整,“现在的本科教育没必要端着精英的架子,地方高校就是要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人才。专业设置要紧跟业内前沿[2]”。尽管由于人才培养成效具有滞后性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可能会对专业调整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诸如武汉科技大学这一紧跟市场需要适时动态调整学科课程和专业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实用的课程。当然,实践课程成本高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调整课程设置面临的现实难题,武汉科技大学成功转型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作支撑,因此,在转型进程中国家也应在资金上给予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四、强化产学合作融合 助推高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转型成效与企业作用密切相关。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应用型大学发展便不难发现,“面向行业、产教融合、强调应用”是其共同的特征。如,“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的普遍原则[3];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紧扣企业需求,其授课的师资也大多来自企业现任或曾任职的管理者;我国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更是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范。近年来,福建省借助地缘优势与台湾地区开展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初步积累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经验[4],可供我国其他地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提供参考。其中,强化产学合作是福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也是各高校共同选择的路径。在福州,福建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平台、与企业达成战略联盟、与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拓展了产学合作领域,把产学合作贯穿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始终;在漳州,闽南师范大学专门规划建设应用技术学院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水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厦门,厦门理工学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并努力推进与企业行业的协同合作,在积极探索与境外应用技术大学及企业的合作路径中加快高校转型发展。

 

[1][2]杨宁,程毓. 应用型人才,该怎么培养[N].人民日报,2014-04-10(12).

[3] 董大奎. 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M]. 上海市: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2):64.

[4]王新民,蒋新华,李泽彧等.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7-15(7)

 

 

(李玲玲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3646-953298.html

上一篇:关于2016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结果
下一篇:决定的时刻:MIT的成长历程

1 姚伯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