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MOOC学习]《慕课问道》学后感

已有 3943 次阅读 2016-2-22 00:24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习, Mooc, 慕课问道

《慕课问道》学后感

HUANG XH

当初选择学习这门慕课一是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生急需补充专业知识,二是没有接触过慕课有一定的新鲜感,而且这门慕课也有助于我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慕课本身。学习的过程也还比较顺利,只是由于粗心大意忘记了参加第一周小测导致最后总分就比别人少了10分,于是后面的每次作业我都按时完成,认真补救,最终取得了证书。作业情况及证书如下所示:


成绩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学习期间我通过查看讨论区的讨论情况发现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把一般教学中学习者的差异也理解为慕课学习者的差异,我觉得这个是不完全一致的。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存在着教育程度差异,年龄差异,计算机水平差异等等,个人认为在慕课教学设计中是不必要列为考虑因素的。因为慕课在开课的开始已经发布了课程简介,教学内容,定位,考核标准等等信息,作为一个选择某门课程的学习者而言,必定是对该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且具备了前期的知识储备。比如这门课程,一个小学文化基础的人,会对什么是慕课,怎么建设慕课感兴趣吗?显然是不会的,他没有这个需要,也没有这个理由。同理,计算机操作水平,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既然有对慕课学习的动力,相信也不会卡在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范畴。所以,就拿慕课本身这门课程来说,我觉得能够参与进来的学习者更多的是对网络教学等有一定了解的教师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他们的学科水平、学习目的以及时间分配等等。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他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的扩展和延伸,而不同学科的教师而言,他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更多的是建设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个高职类的数控老师,他参与到慕课这个课程是想要建设一门慕课,那就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基本知识的积累点不同,在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方面应该多做解释,等等。

对于相关专业的学习者来说,差异性一般体现在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方面。

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记录型学习者更倾向于用笔记录,因此我建议在教学设计中提供所授课件、字幕、讲稿等资源。

 (2)视觉型学习者记住知识的最佳方式是亲眼见到。这时,教学设计更好的视觉展示,有助于其学习。

 (3)动手型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较多的身体活动参与,才能记住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提供软件、实训等的现场操作演示。

 (4)自由型学习者在不太严格的学习环境中,成绩突出。慕课自由的学习方式,很适合他们。

 (5)伴音型学习者在学习时需要用声音作为一种背景,才能更好地集中思想。我觉得慕课的视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二、内部动机差异主要指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它由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构成。

 (1)健康良好的竞争心理,例如慕课中的作业互评、讨论区的互相提问与帮助等。

 (2)对自己的积极期望心理,其实本人就在同时学习好几门慕课,一些是兴趣,一些是对工作和科研有帮助的课程。

三、认知方式的不同则要求教师能够更为通俗易懂地讲解知识点,使得不同学生都能够理解,在理解基础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获取。

所以,针对以上学习者的差异性,在对慕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建议要做好课前分析、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环节的设计。

  一、课前分析,包括教的分析与学的分析两大方面。教的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人员特征分析、现有教学条件分析等;学的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兴趣爱好分析、起点水平分析、认知风格分析、学习条件分析等,应从这些方面做好课前分析准备。

  二、资源建设策略,慕课教学设计应以短视频为主,小步前行,照顾到大多数学习者的意志力差异性,学习者每次学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不易过长。

  三、教学活动策略,慕课的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展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交流讨论、互动答疑等活动。慕课教学设计除小步前行外,还要及时强化,及时评价鼓励。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5920-957721.html

上一篇:[MOOC学习]《自我塑造:成功五要素》课程学习笔记
下一篇:读《慕课革命》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