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哥本哈根为什么成功? 精选

已有 7255 次阅读 2016-2-22 10:42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哥本哈根为什么成功?

武夷山

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016年2月17日发表Bruce KatzLuise Noring的文章,Why Copenhagen works 哥本哈根为什么成功?)。

当人们环顾全世界寻找可持续城市化方面的可复制解决方案时,总是想到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已经宣布,要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排放净值为零的首都。现在的哥本哈根,不仅是创新型城市,也是包容性城市。几十年来,该市一直坚持“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上最健康、最幸福、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它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该市政府拥有可观的权力,能够做出为期几十年、超出任何一位市长任期的战略规划决策。由于该市公务员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拥有深厚的技术和知识技能,使得该市公共部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这里,各政党之间、政府不同层级之间、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是广泛而持久的。只有理解哥本哈根的这种潜在治理结构,弄清结构的哪些组元是可复制的,哪些是不可复制的,其他城市才能真正取到真经,推动自己的城市发展。

丹麦的政府体制比较分散化,每个市政府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不依附于中央政府而独立运作。据OECD于2009年开展的一次评估,丹麦地方政府支出占全国政府支出的60%以上,是OECD成员国中最高的。这一经费分配格局是丹麦全国各地市政府的一个联盟组织(名字是Local Government Denmark)每年与国家财政部谈判咨商的结果。这一谈判过程赋予地方官员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可观的话语权,这是连美国也没有做到的。

地方财权增大又是2007年政府改革的产物。那次改革,把全国271个市合并为98个市,强化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责任赋予地方政府。

与地方财权增大相伴的是地方治理能力的增强,技术、环保、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能看见高水平公务员的身影,而免费的公共教育体系是高水平公务员的主要供应源。

哥本哈根的民间力量通过“小市长”制度大显身手。市长(俗称的“大市长”)是地方选举中得票较多的党派所任命的,但是,市议会要从各党派中选出好几个“专业市长”(如技术与环保市长,就业与民族融合市长,健康照料事务市长,少年儿童与青年事务市长,等等),他们组成市政府的“内阁”。不同的专业市长来自不同的党派,他们的优先领域可能不一致,这是个缺点,但总的说来,这样的体制所产生的决策能获得较广泛的支持,且不受市长任期的羁绊(博主:用中国话说,不易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在中国,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事例:新领导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轻率推翻前任领导的决策布署)。

哥本哈根的城市治理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特定领域成立一些公立企业,例如,该市与周边7个城市共同建立了“大哥本哈根公用设施公司”,全面负责8个市的污水处理、供暖与空调、天然气供应等业务。这类公司的优势是,利用了规模经济性,利用了市场机制,但目标是公共福利而不是公司利润的增长。

 哥本哈根现市长Frank Jensen在全世界各地到处宣传丹麦的绿色产业,当地的几家绿色企业经常派人随市长出访,他们的出访目的地包括北京----哥本哈根的姊妹城市。这种宣传也是公私合作的一种形式。

哥本哈根的成功故事告诉其他城市,除了关注具体解决方案的细节外,更要关注城市治理的一些基本点:自己拥有多大的权力;本市的公务员队伍具有什么能力;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民间力量的领袖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协同努力。

哥本哈根的成功经验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复制,因为对于世界上的多数城市,包括美国的城市在内,市政府的权力往往受到国家的很多制约,公共部门雇员的能力不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市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甚为遥远。不过,要想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的上述三个基本点就不可忽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957807.html

上一篇:The World within the World(世界中的世界)摘译
下一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谈中国的科技指标数据

38 宁利中 苏德辰 陈儒军 史晓雷 籍利平 王毅翔 杨正瓴 陈楷翰 徐晓 范运年 朱勇 钟炳 赵美娣 冯大诚 陈湘明 徐令予 魏瑞斌 肖传国 霍开拓 庄世宇 杨洋 姚小鸥 周明明 俞立平 韦玉程 喻海良 李世春 郑小康 罗会仟 翟自洋 刘钢 金拓 李颖业 zjzhaokeqin shenlu decipherer xlianggg ab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