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科技日报:生态扶贫为农村绿色发展“造血”

已有 2227 次阅读 2016-3-13 08:08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生态农业, 耕地固碳, 生态扶贫

生态扶贫:为农村绿色发展“造血”

本文链接: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312/3623305.shtml

  • 发布时间:2016-03-12 04:32:4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生态扶贫应该成为‘精准扶贫’的有益补充。”社科院研究院李蓝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过去几年的调研中,他发现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已经探索出了一种“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扶贫新模式。为了避免重走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循环经济和特色产业,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良性互动起来。“很多地方官现在已经转变思路了,表示环境第一,GDP第二。”

  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李蓝看来,扶贫不仅要用“造血”代替“输血”,还要绿色扶贫代替工业扶贫。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就应将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农民种地挣不到钱,才会抛弃土地。”中科院植物所研究院蒋高明认为,现行种地模式对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是大量使用,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突出表现在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下降、重金属污染、耕地污染等。

  “担心发展生态农业会造成产量下降其实是个误区。”蒋高明解释,如果耕地质量恢复,农民愿意在土地上投入优质的劳动力,加上补充有机肥、禁止秸秆焚烧、利用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增加微生物菌肥等措施,恢复地力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粮食产量不仅不会减产还会增加。“我们用十年的实验,证明了有机农业可获得更多的产量与经济回报。”蒋高明说,只要科学种田,农民积极参与,利用相对较少的土地同样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产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

  蒋高明还特别强调生态种植的环保意义。如果将中国18亿亩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的话,其土壤可从空气中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的实验数据证明,将传统的农业模式改为有机农业模式,可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逆转为净吸收,相当于每公顷农田一年多吸收11.5吨二氧化碳。

  “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远离工业污染,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李蓝说,贵州生态扶贫的经验值得提炼后面向全国推广。在精准扶贫思路的指导下,可以在全国精心布点选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育一批“生态扶贫”试点区和示范区。

  李蓝建议,可以为生态扶贫地区的生态产品提供有国家信誉保证的“生态产品认证书”,帮助生态产品顺利走向城镇市场。还需要制定一些配套优惠政策,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保障生态产品在市场上的有效流通。

  (科技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962297.html

上一篇:明说新语:从人生病到社会生病
下一篇: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营养品质与安全性差异研究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