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亲爱的二娃,你快来吧! 精选

已有 8267 次阅读 2016-4-11 14: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社会责任, 独生子女, 二娃

亲爱的二娃,你快来吧!

早上打开微信就看到前天来参加《创新工程实践》研讨会的老师发来的照片:他家小美女戴着iCAN胸章雄赳赳气昂昂去幼儿园!YesiCAN!”的精神已经在家长和孩子中传播,真棒!

我立马给他打气:真棒,赶快生二娃!

没想到他回复:唉,媳妇不愿意啊!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昨天我在河北中学教师培训讲座上一位老师的提问:张老师,您能从孩子家长这个角度说说孩子的教育吗?我们现在感觉自己的孩子好难办。

可不是嘛?谁家的孩子不难带!这也是我很想说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也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也每天都在经历着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的“折磨”!

就拿今天早上来说吧:7:00钟,闹铃准时响起,叫娃起床!这第一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

开始大喊:Lily,该起床啦!三声之后,听到隔壁嘤嘤回答,算是知道了。

10分钟后,还没有动静,于是我又大喊几声,回答的声音稍微响了一些。

等我洗漱完毕已经是7:15分,娃还没有起床!

于是,我Duang地一脚把门踹开,看到窝在被子里那个小猫猫一样、小脸红扑扑、睡眼惺忪的女儿,其实我的心立马就软了,可是我还是要无比严厉和凶恶地怒喝:立马起床!不然我抱被子啦!

女儿极不情愿地哀求:妈,我就再多睡两分钟,7:20一定起。

7:20她冲进洗手间,5分钟后洗漱完毕,3分钟穿戴整齐,7:30准时出门!

我算是长长出了一口气,孩子总算是可以按时赶到学校还能在食堂吃顿简单的早餐。其实为了她能够多睡会儿懒觉,我们全家搬到这距离学校步行5分钟的小区里(付出了天价的房租),可是就这样叫她起床依然是如此艰难的工作,只有我每天早上这样唱着黑脸怒喝(我不在家的时候这个工作就是我妈妈的)。

独生子女,世界上最难养的一个群体,特别是在我这个四世同堂的家里,五个大人,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我们谁不爱孩子、谁不心疼孩子?谁愿意做这样的凶神恶煞?可是不做行吗?!娇生惯养很容易,可是她的未来谁负责?一个好吃懒做、不守规矩的孩子谁喜欢?怎样走向社会?!

所以,我昨天回答那位老师提问的时候说:独生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家庭的考验,也是对社会的考验!为了让一个孩子能够正常成长,每个家长每天都在考验着自己、经受着最不人道的折磨!独生子女的成才与否不取决于智商,而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在这种极端不正常的状态下残酷地控制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酷的心”!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这本来就是大自然界不正常的事,孩子在一个没有竞争的成长环境里是多么地寂寞,孩子在一个没有小伙伴的童年里是多么地孤独,而我们做家长的又在过度地爱护和呵护着TA,剥夺了TA亲自去体验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的机会!试想:如果TA有一个可以一起玩耍和竞争家长的爱的小姐妹或者兄弟,TA们的生活该多出多少乐趣和故事?我们这做家长的也会减少多少这样被逼无奈的“无情”和“残酷”?!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公平竞争的品质、他们将来互相关心和体贴帮助的亲情,是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赋予的,这是他们应该有的“天然的礼物”!

为了女儿的正常成长,我真的是费劲心机,一方面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上严格要求,一方面在精神上努力零距离靠近,努力去做孩子的朋友和她姐妹一般地平等相处和理解。可是有一天她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不好地躺在床上生闷气,我做到床边跟她说:宝贝儿,跟我说说呗,我是你的好朋友!记得女儿坚决地回答:妈,你是妈妈,不是我的好朋友

那一刻,我真的是好沮丧,如果我是她的姐姐或者哥哥该多好,我一定可以哄得妹妹开心跟我说心里话!

那一刻,我也特别地懊悔,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年龄适当、身体很好,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好再要一个孩子呢?!当年只觉得要孩子太麻烦,一个孩子就已经够折腾,可是哪里会料到多年以后才发现:原来一个孩子是对家庭和社会还有孩子本人最不人道的选择!如果时间可以回头,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再生一个!

在此,我想对那些还处在生育年龄的夫妇特别是妈妈们说:亲爱的妹妹们,身体允许就赶快再生一个吧,真的,有了二娃,才是对大娃更好的爱!才是对家庭和人生最负责任的选择!

亲爱的二娃,你快来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969358.html

上一篇:死了都要爱
下一篇:五一杂谈:大唐玄奘、文化殖民及其他

22 李贤伟 武夷山 邴铁军 檀成龙 王春艳 杨正瓴 李岩 徐晓 王号 曹俊兴 蔡小宁 黄仁勇 韩枫 蒋永华 李卓亭 刘立 张海权 唐凌峰 陆俊茜 guhanxian biofans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