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气象厅称14日晚6.5级地震或为前震:提前一天判定会更好

已有 2186 次阅读 2016-4-16 15:5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潮汐组合, 日本地震, 预防措施, 前震

日气象厅称14日晚6.5级地震或为前震:提前一天判定会更好

                              杨学祥

 

   短评:前震的判定在主震发生前最有意义,是强震灾害预防的关键步骤。

 

一、日气象厅称14日晚6.5级地震或为前震阿苏山有喷发可能

 

2016041608:37 环球网报道记者王欢:

据日本NHK电视台416报道,日本气象厅16日凌晨召开记者会称,北京时间16日凌晨025分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属于主震,而发生在14日深夜的熊本县6.5级地震属于本次地震的前震。气象厅呼吁日本九州地区民众警惕本次地震活动的扩大,确保自身安全。

  日本气象厅地震与海啸监视科长青木元在北京时间16日凌晨举行的记者会上称,16日凌晨发生的里氏7.3级强震较14日晚发生在熊本县的里氏6.5级地震规模要大得多,可以说16日凌晨的地震属于主震,而6.5级地震只是本次地震的前震。

此外,7.3及地震发生后,震源地东北方向的阿苏地区及大分县余震不断。16日凌晨4点,熊本县阿苏地区还观测到有震度6级强(日本标准)的强烈余震。青木认为,今后有必要进一步观察阿苏山的情况,这座火山受此次地震影响或有喷发的可能性。

http://roll.sohu.com/20160416/n444410478.shtml

 

二、地震前兆:415连续4次警告被忽视

 

   我们在41506:15指出,日本熊本县发生6.5级地震:强震连发是多重灾害叠加的前兆。如果日本重视我们的警告,可以提前18小时做好预防准备。日本忽视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本国地震专家的警告。

2016-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趋势已经被证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和20163-6月强潮汐时期是预测的宏观根据。2014年以来日本强震频发是显著地震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193.html

我们在41507:04指出,日本啊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199.html

我们在41510:28指出,410-156天日本(2次)、瓦努阿图(2次)、缅甸、阿富汗发生66级以上地震,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西太平洋强震一南一北交替发生: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250.html

我们在41517:49指出,日本专家发出新的大地震预警:日本熊本县6.5级地震是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334.html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160025分在日本九州岛(北纬32.75度,东经130.80)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如果日本重视我们的警告,可以提前18小时做好预防准备。日本忽视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本国地震专家的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970533.html

上一篇:建议:日本地震监测可用卫星图像和潮汐组合对比发现地震前兆
下一篇:日气象厅不确定是否还会发生同等或更大地震与不同的观点

3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