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日本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已有 5550 次阅读 2016-6-17 08:49 |个人分类:经典导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有“母教育,父实业”的倡导,他认为:“大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之竞争,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因此“首重教育,次则学术”。近年来,教育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教育资源均衡、校园安全、青少年学业压力与负担等问题引发的教育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如何创建优质民主的教学模式也是社会各界的人们迫切希望改革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水平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足够强大的重要标志,强烈的改革声也是国人对于教育问题充分重视的体现,令人欣喜。这些声浪与张謇教育思想的相似性在于,一腔热诚的改革理念虽内容丰富、气象阔达,但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有宏大叙事的片面性,缺乏对于教育细节特殊性的观察研究,而《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提出如何技术性的操作落地后的教学改革——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一场宁静的革命。

本书作者系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课程论评》、《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设计教育改革》等书。佐藤学学习理论的提出基于日本社会发展巨变的宏大背景,信息化的极速推进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后产业化社会,终身学习成为必需;日本学校及学生数量的上升并未带来质量的跟进,大班型教室及统一授课仍然是主流,学习“虚无主义”的意识使得学生们疲于竞争,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在日本教育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候,佐藤学别具一格的“学习”理论运用而生。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推倒重建

佐藤学之所以将他推行的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是这种推倒重建式的改革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他认为,学校是固化的组织,任何教育改革都要消除学校内部的固化才能推进,此外,学校外部的教育行政单位的支持配合也是改革持久下去的重要保障。学校共同体的作用之一是为家长、学生、老师、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育专家提供相互学习的场所,以此来构建相互协作的学习共同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佐藤学亦反对摆脱传统的“个人主义”的学习方式,提倡“共同学习”的对话交流来共享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使得学习的过程具有活动性、共享性、反思性。“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强调个体的多样化与独一性,即要求学校摆脱整体主义的的束缚,教师也要放弃绝对的控制地位,使师生之间严格的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转向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以此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成为引导者,学校、家长、教育行政单位等多方成为教学辅助者,众星拱月般的配合教与学,与学生是同声相求、同气相应的。

二、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改革要求教师们具备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滨野老师以“倾听”为核心展开对话、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涩谷老师将学习的发言与别人的思考“串联”起来;胜诏老师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与每一位儿童进行对话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西冈老师说:“儿童们相互联系的裂解比我们还要深刻,自叹不如啊。“教师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以主动应对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跟进,积极跟相关领域的专家学习讨教,与同行们切磋,向学生们学习,积极拓展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学为人师,“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倾听和对话中获得学习。”教师本身除了提供好的教学之外,还应以身师范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倾听者,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保障创造性教师的自律性与专业性的教师专业化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条件。“倡导教师的集体的持续的合作研究。真诚而执着地琢磨课堂中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在抽象的理论和道理方面争论不休。”

三、社会大众:协作共赢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一个的教室了萌生出来的,是培植于下层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看到确实的成果。”

社会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产生需要教育。社会本身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资源,要想获得改革的成功,“需要家长、市民与教师合作,参与教育活动,将学校教育建成以教师为中心,家长、市民合作构建的协同的公共事业。”在佐藤学的学习理论中,“学习实践的变革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延伸至课程、学校层面。尤其是学校共同体的改革设想,使学习实践的变革获得来自制度层面的有力支持。”改革包含了家校合作、校外合作的课题,学校应敞开大门,吸引校内外专家、市民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共同提升学校品质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作者,马晓旭,里瑟琦智库研究助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3646-985137.html

上一篇:大学就业指导服务未来发展之十大趋势
下一篇:31个省(市、自治区)悉数公布2016年高考分数,北大考生并不容易

1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