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决策总是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 精选

已有 3267 次阅读 2016-7-3 07: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好像是诺伯特·维纳说过,18世纪的科学家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大家,都是领军人物,都能算得上是大师。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的每一个分支都有杰出的见解。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也都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研究声学的,一辈子都在研究声学,对于力学或者光学就不是很了解。研究光学的未必就了解电学。研究力学的未必了解热学。所以20世纪之后的物理领域里的专业,就不能笼统地被称为物理学家,只能更为精准地称他们要么是光学家、力学家、声学家、电学家等。

科学发展到今天,在这些物理学内部的力、热、声、光电等分支内部,研究的子分支可能会更为详细了。一个力学,内部可以划分的子分支不知有多少个,每个子分支内部又不知有多少课题需要研究。所以,学科越是发展,所研究的领域就越是狭窄。人们关注的兴趣就越是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无暇对于邻近分支或者领域里的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所以,今天所谓的专家,所了解的东西其实就其更大领域的范围内,是十分狭小的。所谓专家,真是专得不得了。稍微超出他所关注的这个狭小的领域或者专门的课题,几乎就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了。当然,这个所谓一无所知不过是指他不具备在其他领域里的那种可以达到专家水平的知识。他在那些领域里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普通人或许没有什么区别。

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似乎也同样如此。研究一个国家历史的,就只研究这个国家的某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之外,他所能了解的就也只是泛泛而已。研究宏观经济学的,也只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学,也未必说得出所以然来。在经济学领域里,除了宏观经济学,还有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那么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学者或者经济学家,他所研究的范围只能是这些学科分支里的之一,不可能完全都了解。那么,这样一个经济学家他到底对所谓经济学领域了解多少?知道多少?掌握多少?没人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到底知道些什么。或者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少涉及到经济学领域的内容是完全不知道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我们的专家对于发生在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事件做出正确的、合适的、恰如其分的评论、评价或者判断是多么地困难。因为这个具体事件的发生,一定牵涉到很多方面。要想对这个事件做出适当的判断,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许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和情报。而任何一个具体狭小领域里的专门家,一定是不可能掌握这么多信息与情报的。但是,既然有人把他请来了,要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就一定不能缄口不言。他就一定要说些什么。这样一来,要让他不胡说八道,满嘴跑舌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现在需要很多领域对于一些具体事件做出恰当的判断与决策,所以我们离不开专家。可是现在的专家不过就都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能指望这些专家靠得住吗?不知道。也没人能知道。所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盲人摸象也不过分。

除了这样一些对具体领域有很精细的研究专家之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做综合分析的研究者。或者说,这些人专门是做宏观分析的。他们对于宏观整体有一定的把握,但对于微观细节则往往知之甚少。他们对宏观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发展的细节上,他们也未必能说得出所以然来。对细节的不了解,会影响他们对宏观的准确判断。因为有时候,往往就是一个细节的可能疏忽,而导致对宏观整体走向的改变。

靠专门家对宏观走向的判断似乎不太靠谱,而靠趋势家对宏观走向的细节有更进一步的掌握也不那么可靠。那么我们能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似乎一时间就走进了死胡同。

要知道,办法总是有的。但没有任何一个办法是包治百病的特效药。没有所谓类似诸葛亮的能够一下子就解决全部难题的锦囊妙计,没有这样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办法在有效性方面不过是相对的。因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东西。

所谓办法就是加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内的分支、以及不同层次等的各方面专业人员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交流与沟通并不一定能够找到所谓最佳方案,但肯定可以避开最差方案。在这种交流与沟通中,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可能汇总过来,然后再由人们进一步地分析与判断。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发挥自己在本领域中的优势,把相关信息说明到最能通俗易懂和为人所最能轻松掌握的程度。接下来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融汇到一起可能更为困难,但这个工作同样非做不可。

可以说,这样一个分析与判断的过程是一个跌跌撞撞、蹒跚艰难的过程。但是,有这样一个过程与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迥异的。至少它能够防止摔更大的跟头,能够最大化地把各方面的资料融合起来。能够做出尽可能犯下最小错误的结论。这个结果似乎会让一些人不满意,至少会让一下子就能找到灵丹妙药结论的领导者们不甚满意。但是,毕竟比拿不出一个结论,或者拿到一个更为糟糕的结论要好得多。

情况就是这样不那么让人满意。这可能是任何决策中最常见的结果。而那些随意决策的情况不包括在内。那根本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人们只能从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地长知识,长能耐,逐渐地成熟起来,才有可能去面对更为艰难的环境背景。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988307.html

上一篇:淘气的小子是好的,淘气的闺女是巧的
下一篇:备战方能免战

3 褚昭明 黄永义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