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一年发20篇EI,得科研奖励10W

已有 35951 次阅读 2016-8-1 10: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一年发20EI,得科研奖励10W

喻海良,2016-7-28

刚刚看到新闻《人大教授十年内平均每年发表中国知网文章70》,里面介绍人大教授陈力丹著作甚多。刚刚在百度里面查看了陈力丹教授的简历,发现他是《国际新闻界》的主编,科学网上可能知道陈力丹教授的人不多,但是,应该都记得去年《国际新闻界》主动曝光北京大学某博士生剽窃投稿的事情,后者被北京大学撤销博士学位。

由于好奇,我特意查询了陈力丹老师的简历,我个人觉得这位老师还是非常严谨的。很遗憾的是相关宣传人员对他“著作”的解读发生了错误。在他的简历上,明确标出:“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其中独著、第一署名著作、独编著41本(独著26本,第一署名论著8本,独编著6本,独编1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对于一般的文章,其实和我科学网上写的博文一样,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达,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在东北大学工作期间,曾经有一位特别好的朋友,她从北师大毕业后在沈阳日报做实习记者,几乎每一天都能够挂名发表几篇小的“文章”。也因此,作为新闻专业的“陈力丹”老师,发表大量的新闻性质的文章,真用不着奇怪,个人觉得,一年70篇而已,一点难度都没有。

对于本篇博文,原本采用题目“警惕:人大教授年均发文70篇,非论文。”因为上篇新闻中宣传的“如今,学术文章越来越难以发表。朋友圈的小伙伴们晒出谁谁谁去年发表了7篇文章,谁谁谁去年发表了10篇文章,众人定然羡慕嫉妒恨。但是,你们都out了!7篇文章,10篇文章,算什么?且来看看学术大神是怎么发文章的!”个人觉得很不合适,很容易导致学术界的浮躁,特别是导致研究生学术浮躁。

正当我在思考人大教授问题的时候,某高校一年轻教师给我留言,如下:“喻教授:您好!我在一个二本院校,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在2011年,2012年,分别在AMR|AMM上发表论文17篇和15篇,且页码相连,最多一次页码相连的8篇,同时带动巴结他的其他后生或者教授两年一起发了近50篇。拿学科建设的钱,挣自己的钱。大量浪费纳税人的钱。可是我这个读博士的小青椒,不想跟风,怕影响导师和自己的形象,他就不情愿报销我少数几篇论文版面费,似乎要靠他施舍。所以我很气愤!请问喻教授,他这个行为算不算学术腐败。2013年后转发一些灌水的EI4-8个版面的论文,或者发在一些非本专业的冷门国外期刊,也大多数是页码相连,估计是找的代理机构,一年能发20来篇EI,得到科研奖励10W,更让我不解的是,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居然顺利评审过了二级教授!居然让学科建设验收优秀,但是我学科的硕士点升不上。他对像我这样不可屈服的人,可是横行霸道,不可一世,明确指责我们博士发论文不多!其实我算很努力,正儿八经在拼命熬夜做科研,发论文。我请求喻教授指点!怎样让领导和群众识破这个学科大老虎

相对于前者,这位年轻老师的留言让我很无语,一时都不知道应该为他说点什么。前几天,看了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老师的讲话,里面关于学术论文的评价。“凑数的论文,就是一种科研浪费。长期以来,论文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里的科研人员。年复一年,大家都会写很多论文,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凑篇数、提职称。写论文的目的,本应是为了和同行交流科研成果,但现在的考评机制,把论文篇数和刊物级别、影响因子看得过重,把一些年轻人才和科学家都影响坏了。不在圈子里发表不了,不引用“大牛”的文章发表不了,不是热点问题发表不了。近些年,国内的论文数量的确增加不少,但这些论文对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对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贡献有多少呢?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说实话,看了张尧学老师的几个报告,不知不觉都快成为他的粉丝了。想了半天,他的这一段话能够很好地去回答这位年轻老师的疑问。他所在学院相关学术带头人,确实带坏了一个团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993835.html

上一篇:一去世的教授今年合作发表4篇Nature
下一篇:土鳖还自卑?2016年80%杰青国内博士

41 章雨旭 吉宗祥 徐树良 詹亮 黄仁勇 李得建 田欣 李毅伟 史晓雷 刘瑞亭 黄永义 李土荣 赵美娣 王兴民 李春辉 苏光松 王毅翔 王春艳 陈敏 左小超 包存宽 陈万浩 农绍庄 万仁甫 易奎 刘全慧 张卫 唐胜球 强涛 孙小强 桂耀荣 翟远征 郭淼 任磊 xlianggg ghzhou5676 aliala njgdy ffwb07 dabiu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