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科学界的名人效应

已有 4792 次阅读 2016-8-31 12: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在过去200多年,从媒体人物,到体育健将,到流行歌手,各种名人效应越来越盛行。科学领域也不例外。

论文推荐人:史冬波/上海交通大学

文稿:李江/浙江大学;编辑:李东/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在过去200多年,从媒体人物,到体育健将,到流行歌手,各种名人效应越来越盛行。科学领域也不例外。“科学名人与“杰出科学家不同,前者是指媒体眼中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后者是指成果颇丰、知识贡献巨大的科学家。

科学名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提升其所属学科的合法性,为学科领域发展争取更多的各种资源,方便了其他科学家更好地从事研究。同时,科学名人掌控着领域内的竞争规则,对于竞争对手的成长非常不利。

今天分享的论文以黄禹锡(Woo-Suk Hwang)为例,研究了科学名人对于其他科学家产生的影响。研究假设如下:

H1:科学名人也对其所属领域的研究人数产生正面影响;

H2:科学名人对其所属领域的经费数量产生正面影响;

H3:科学名人对其竞争对手的科研产出产生正面影响。

因变量:

(1)竞争对手的科研产出(专利);

(2)研究人数;

(3)政府资助经费。

自变量:

(1)黄禹锡的专利数量;

(2)黄禹锡的新闻数量;

控制变量:

(1)黄禹锡的竞争对手的专利总量;

(2)竞争对手所属的机构;

(3)竞争对手的国籍;

(4)生物技术专利数量;

(5)GDP

研究发现:

科学名人能够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一位科学家成为科学名人,拥有呼风唤雨的力量之后,对于其他科研工作者是一种激励,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科学名人利用自身的影响,为其所属的领域争取到更多的各种资源,有利于该领域整体产出增长。这种名人效应甚至能影响公共政策。此外,科学界的名人效应具有系统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即便是黄禹锡造假之后,这种效应依然存在。有意思的是,杰出科学家与科学名人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作者用一位杰出科学家康景宣(Kyung-Sun Kang)替换黄禹锡之后,未能发现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科学名人现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成为科学名人之后,科学家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名人地位,通常会转向应用研究,以追求商业利润,进而证明研究的价值与自身的价值。科学名人的影响广泛,因此,研究方向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他科学家的价值导向,最终导致整体知识产出下降。极端情况下,少数科学家在追求商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欺诈行为。

小编认为,科学名人效应似乎极易出现在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国家与地区。黄禹锡之所以能成为公众名人,是因为韩国尚未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因此,公众对于他寄于太多希望,将其视为民族英雄。正如我们的媒体常常盛赞某某科学家或团队研究出“诺奖级成果”一样,这种大众心理,很容易成全一些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向镁光灯。但科学家走向镁光灯,几乎意味着科研生涯的结束。尽管他们能够呼风唤雨,能够为自己的学科领域争取更多的资源,但是,这种科学名人不应该成为其他学者的榜样。

参考文献

Kang, H. D. (2015). Scientific celebrities, competi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 :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39, 26-44.

附录

黄禹锡(황우석,1952年12月15日-),韩国著名生物科学家,出生于忠清南道扶余郡,曾任首尔大学兽医学院首席教授,他在干细胞的研究,一度令他成为韩国民族英雄、被视为韩民族摘下诺贝尔奖的希望。2005年12月,他被揭发伪造多项研究成果,韩国举国哗然。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 2009年10月26日,韩国法院裁定,黄禹锡侵吞政府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罪成立,被判2年徒刑,缓刑3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92012-999895.html

上一篇:如果所有投稿三年后才能刊出,那么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将变为零
下一篇:学术之路上,你为什么要出国?

3 史晓雷 许培扬 李静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