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昆虫中的食蚁巫师Ptilocnemus spp.(半翅目:猎蝽科)
热度 6 谢强 2017-9-3 19:13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蚂蚁的地盘上,一只蝽以一种多少有些古怪的样子抬起自己的身体,过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只蚂蚁围着它转,但是并不攻击它、并且毫无警惕性,转了几圈之后莫名其妙地趴到这只蝽的身体下方、就好像被施了巫术一样,而蝽就顺势将自己的刺吸式口器插入蚂蚁的体内并吸食其体液,蚂蚁 ...
12183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6
关于达尔文青少年时代、贝格尔号航行、《物种起源》的简史
热度 10 谢强 2017-7-27 09:48
达尔文是自然科学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所建立的进化理论,不只是对于生命科学本身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关系到人类如何看待地球以及整个宇宙演变的历史,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甚至于关系到人类从对自然历史的认知中思考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 ...
14921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10
隐身于树皮表面的蝽类昆虫(半翅目:三节蝽科)
谢强 2017-4-13 11:44
依靠保护色形成的伪装出没于树皮表面的昆虫有不少,常见的例子一般来自于鳞翅目 Lepidoptera、半翅目 Hemiptera、䗛目 Phasmatodea、螳螂目 Mantodea等等;在昆虫以外,蛛形纲、蛙类、蜥蜴中也有很多类群具有在树皮表面隐身的功夫。在半翅目中,比较常见的例子来自于头喙类 Auchenorrhy ...
101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自带半根“昆虫针”的昆虫(半翅目:盲蝽科)
热度 1 谢强 2017-3-13 13:14
接触过昆虫学的人大都了解昆虫针插标本的大体方式,背面观的昆虫针位置一般位于中胸或后胸的区域(图1),侧面观的昆虫背面距针柄端部大约1厘米(图2)。 图1.昆虫针插标本背面观(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2.昆虫针插标本侧面观(图片来自互联网) &nbs ...
137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昆虫中雌雄异型的雌性无翅
热度 5 谢强 2016-10-10 11:46
昆虫的翅的变异十分丰富、类型非常多样,除了不同类群、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外,还存在种内的多型现象。其中,非常有趣的是雌雄异型的雌性成虫无翅,也就是雌成虫无翅、雄成虫有翅,这种现象在昆虫中不算少见,但是有些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程度。(除此之外,雄成虫长翅型、雌成虫短翅型的现象还有很多 ...
15376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5
最彪悍的水生昆虫(半翅目:负蝽科)
热度 10 谢强 2016-9-16 16:46
水生昆虫占全部昆虫种类的接近10%,其中有不少捕食性种类,例如蜻蜓的稚虫水虿,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不过一般的捕食性水生昆虫很难威胁一些比较凶猛的脊椎动物。在半翅目昆虫中,有一个科叫负蝽科 Belostomatidae,属于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蝎蝽次目Nepomorpha。负蝽科中的鳖负蝽亚科有 ...
203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10
最好笑的昆虫和其中的另类保护色——半翅目蟾蝽科Gelastocoridae
热度 4 谢强 2016-5-23 21:13
昆虫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色彩艳丽、构造奇特、地位特殊、行为夸张的类群;在大约100万种已知的昆虫物种中,其中有一类大约占全部昆虫物种数量万分之一的昆虫,可能是“最好笑”的昆虫,这就是半翅目中的蟾蝽科Gelastocoridae(图1)。之所以说这类昆虫最好笑,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类昆虫的外观 ...
11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4
蜘蛛,蜘蛛侠,与足丝蚁
热度 4 谢强 2016-5-19 15:33
蜘蛛是一类著名的动物,经常出现在各种科普读物和自然纪录片中,即使不是专业研究的人,也大都知道它们的特点是有8条腿(4对足)、会产丝结网、捕食性(唯一已知的例外是分布于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的 Bagheera kiplingi ,主要以取食金合欢树叶芽为食、偶尔取食生活在金合欢树上蚂蚁的幼虫 ...
1180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4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只是生态学家与进化生物学家的事?
热度 10 谢强 2016-5-10 15:53
粗略划分的话,生命科学研究大体上有三个视角,内在机制、外在环境、历史过程。内在机制主要依靠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等,一般基于模式生物进行研究;外在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主要依靠生态学等学科;历史过程在长时间尺度方面可以关心到地球 ...
93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10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