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c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tterchou

博文

大一新生: 优秀无关专业,优秀源于专业 精选

已有 32294 次阅读 2017-9-4 09: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和往常一样,在金秋九月,成电有幸迎来了2017级新生。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年我很荣幸被选为成电光源与照明专业的第一届新生班主任。此次该专业共招生30人,实际报道人数30人。在开学之前,已经在通信群里和学生家长们有过一些交流和沟通,不少家长就专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害怕孩子不能在大学里接受到好的教育。我想家长的这些担心,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孩子们在大学的成长。因此,赶在他们军训之前,和孩子们坐下来聊了聊,在我心目中应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当然,我提到优秀,因为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优秀。发言的主题是‘优秀无关专业,优秀源于专业’,在这里和朋友们分享的是后期整理的文字,和交流时略有出入。

1、优秀无关专业

作为一名成电的本科生,毕业时是否优秀,我们学校是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的。如果我们把优秀看作‘1’,那么在我们培养体系中,这个‘1’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我们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核。包括:汉语语言能力,我们能够说汉语,不代表我们能够运用好汉语,用汉语进行写作,这是我们对于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些训练过程将体现在你们向组织提交的申请书、思想汇报、自传中,将体现在你们课堂的小论文中,......;第一外语能力,成电是明确要求本科学位获得者,需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这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同学们应该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争取全班都能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第二外语能力,学有余力者,或者对语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第二外语,......。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贯彻大学四年,与专业无关,在优秀的‘1’里将占到35%的比例。

第二部分是我们对学生数理工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考核。成电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对本科学生的数理工基础知识有系统的训练体系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在数学方面: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与统计、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理方程、复变函数、......等课程,学好上面的数学知识将帮助大家领会近代科学的部分大成之作;在物理方面:大学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等课程,学好这些课程离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人才不远矣;在工学方面: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子基础、大学物理实验、综合电子实验、激光原理、......等课程,学好这些课程离大工程师不远矣。可以看出,成电的工科培养和考核体系是富有特色的,认真完成培养任务的学生,是具有优秀的研究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知识的。这一部分将主要集中在大学前2-3年的培养过程中,与专业无关,在优秀的‘1’里将占到45%的比例。

第三部分是我们对于学生专业课程培养和考核。这部分会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集中培养,主要是为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与专业相关,在优秀的‘1’里将占到5%的比例。

第四部分是我们对于学生课外课堂的考核,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辩论赛、进实验室、......等。第四部分,与专业无关,在优秀的‘1’里将占到15%的比例。

2、优秀源于专业

当我再次说到专业时,我已经偷偷的变换了专业这个词的含义。在座的30名新生,你们终有走入职场的一天,你们会用你们的能力让世人折服,那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说出‘专业’两个字;但是,很少人会问起你大学本科学习的是什么‘专业’。

我们对于‘专业’的佩服和赞叹,是我们对敬业精神,对专注力,对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种种美德的赞叹。这些赞叹,我们在体育明星,职业艺人,科学大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职业技能大拿,军人,企业家,优秀的领导人,......等等的名词中听到。这些美德是成电对于每一位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校友的赞叹,是我们育人的重点,是所有成电人共有的专业!所以,刚入大学的新生们:“优秀无关专业、优秀源于专业”。

最后引用一位长辈的话—无怨无悔,义无返顾—来结束这个话题。让专业成为天下人共有的专业,成为各行各业共通的专业!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37866-1074134.html

上一篇:2017毕业演讲系列之电子科技大学
下一篇:我见: 光源与照明

23 黄永义 王安良 彭真明 谢卓 杨正瓴 吕喆 郭战胜 牛丕业 张学文 刘之远 徐耀 王林平 刘永鑫 史亚鹏 梁安民 李毅伟 武夷山 胡涛 黄仁勇 农绍庄 蒋永华 xlsd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