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信息哲学在中国(十五)

已有 3354 次阅读 2009-12-25 10:21 |个人分类:信息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信息哲学

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上曲折的。现在这个道理也轮到我了。我有何德何能,敢在体系内唱出新的调子来?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至理名言!

情景十五、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信息哲学的景况并不比我想象的要好多少。正统的哲学家对新生事物东西似乎有兴趣,比如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们掌握着资源、话语权以及相应的队伍。可是,他们研究信息哲学似乎有些难处,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研究范式从把自己的视域限定了。

倒是不少业余的哲学爱好者来信和电子邮件,有的要材料,有的发来文章,有的谈看法,甚至还有直接跑到哲学所的。从他们的东西来考察发现有这么个问题。哲学这门学问,在我国好像是很有号召力似的,什么人都可以来搞。这大概是由于文革的原因吧。我曾经在数学界工作过,当年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经由徐迟的报告文学推向公众时,据说中科院数学所是整麻袋、整麻袋得收到过全国各地的数学爱好者的“大作”。但是数学所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爱好者们根据自己遐想整出些东西来,让人没办法说什么。然而,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现象。它至少说明目前信息哲学的确是个热门的话题,或者是个具有吸引力的话题,否则这些爱好者也不会将自己的才华浪费在这种东西上。从学院派的角度看他们,可以认为他们不上道,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带了学院派眼镜的缘故。我们可以瞧不起人家,但也可能是瞧的不是地方。

这便是个门槛问题,不是所探讨问题本身。问题有意义,有吸引力,但是要进入其中必须要跨过相应的门槛才行。就好比经济学家,他们的数学工具固然描述了一些社会经济现象,但从门槛的角度看,大部分属于将其他谁都能说上两句的人士挡在门外的门槛。哲学也是有样。

情况在今年或许有所转变,因为我毕竟翻译了《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的文章,似乎没人对信息哲学的合法性提出疑问。可是却也没有更多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体系内的支持。从某种意义说,是来自我的师长、朋友、学术圈子里的支持。说不出什么就不说,他们做静观状,让你一个人唱独角戏。你不是主张这个吗,我说不出你的不对,也不能反对你,可我却不理睬你,谅晒着你,让你自生自灭。他们便来个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一旦有机会就下山摘桃子。我觉得我们的这种学术风气与国际上的不同,举一个例子吧,库恩提出的学说触动了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于是便遭到学术共同体的猛烈批判,这样反而推进了科学史学派的诞生,在中国似乎就没有这种氛围。这是多年的社会实践生活,教给我生动的一课,过于阴损的一课。但也有积极的一面,这要看你的本事,我们还要看看你是骡子是马呢,美其名曰考验。所以我必须要咬定松不放松。

那么我应该如何面对我现在的局面呢?我的处境事实上并没那么糟糕。首先,我在单位从来没有唱过高调,你就是想让我跳我都懒得跳。不是希望我能开个会吗?我心里清楚,只要我张罗开会,表态支持你一下。我就先就这样维持着吧。免得那些人物四处去说我什么,一句话不把自己变成别人嘴里的茶余饭后。我又不是“替天行道”,也用不着别人的“考验”。这是消极的一面,世态炎凉,我不能不先考虑这一点。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理解柏林思想的起点。首先要求得“被动的自由”,即生存下来。我的这一招也有个具体的要求,那就是自己要耐得住寂寞。正如加缪所言,发现新大陆要以牺牲很长时间看不见海岸线为代价。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281273.html

上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十四)
下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十六)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