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信息哲学在中国(十六)

已有 3371 次阅读 2009-12-28 11:43 |个人分类:信息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信息哲学

按:说服老师撰写回忆过去的文字,后来果然有一篇“‘网’事回忆”的文字问世,由我传到网上。此外,我也是接着老师的路子继续走了下来,到今天才有了信息哲学在中国的现在。

情景十六、浓睡不消残酒 就是不消残酒


数日之前在“博克中国”(www.blogchina.com)见到姜奇平的文章——《互联网这五年——中国互联网启蒙运动始末》,我觉得这还是篇纪念性的文字。他从《互联网周刊》创刊开始讲起,因而也就是“这五年”的缘由,在他看来,《周刊》“见证了整个互联网启蒙运动的始末。它一度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的《新青年》,鼓舞了一代人走向光明。”可是好景不长,他们所谓的“启蒙”却失败了。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启蒙者的失误”,其标志是“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破灭”;一是由于启蒙本身“是一场理性缺位的启蒙。”所以,他们的启蒙以“暂时的失败告终。”但回顾以往,他还是认为“意义重大。”因为,与对上一代的启蒙运动不同,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细节回忆得较少。他这里说的上一代不知是指“五四”还是80年代的“启蒙”。于是他便“试图从一个极为个人化的角度,提供对这场启蒙运动的细节的体验性回忆。”同时他还对回忆做了很高的评价,说“是一个民族人格健全丰富的积淀途径,回忆会不断被当下的实践所否定,但我相信后人会比我们更珍视这种体验性的实录。”

既然如此,我以为我们在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过程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只不过老先生不乐意做那种show-off的功课而已。同样作为见证人,我的老师应该更具权威性,而且姜所做的那些工作有些部分与我们的重复。于是,我便将姜的文字发给我的老师,要他也将10年前的故事回忆出来。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还是我的老师是第一人。2003年7月1日上午10时左右,我的导师说,他已经将一些档案材料准备出来,而且也在分段写些东西。我想这就好,我或许再接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回忆。今年适逢互联网进入民间10周年,而我们的工作无疑在中国属于开创性的,回想这十年,路途也真是不容易。因而值得好好纪念一番。以前我曾对老师说过,要对我们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采”,也就是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看来老师逐渐理解了这个道理。

八月份即将在浙江雁荡山召开的第十一届科学哲学会议,首先我要求提供论文摘要。我准备参加这次会议,并希望宣读论文《科学背景的转移与信息哲学的兴起》。我是以美国商务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政策报告《提高人类素质的融合技术》www.wtec.org/ConvergingTechnologies/Report/NBIC_report.pdf为切入点,重点谈以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为基础的“融合技术”而导致科学从20世纪的物理学转向21世纪的新的科学,以此为背景再强调信息哲学的兴起,前面的“背景转移”是为后面的“信息哲学兴起”作为铺垫,这篇文章依然属于造势的文章。在中国物理主义具有很强的背景。不过,我想再怎么物理主义也很难对我提出反驳,毕竟不是一个范式,不可通约。时间和实践可以说明一切。依然是那个话,我只举个小旗子,别人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吧。

上个星期收到哲学系发来的今年秋天(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每年都要开设一门叫做《哲学、宗教学前沿》系列的课。哲学系也为我在研究生院也安排了 “信息哲学导论”的课,具体时间是2003年11月4日。授课对象是新入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我在研究生院时也有,好像是哲学系、宗教系以及马列系的必修课。今年把我也排了上去,我讲的题目是《信息哲学导论》。显然,我是
首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信息哲学”的学者。从去年信息哲学的引进,到今年开始讲授,是个“连续统”。我想随信息哲学在中国也必然会有一席之地。最近我要积极地收集素材,将这次讲演搞漂亮!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282022.html

上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十五)
下一篇:量子隐形传态

1 徐建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