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lys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unlysky

博文

兴趣,教师,压力教育

已有 3818 次阅读 2014-5-3 10:3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2012822   李君

 

       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为了一种压力教育。应试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公平,只能采取考试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却在后来的发展当中缺乏先见而走向了教育的畸形,越来越表现为压力教育。我们从小学开始便踏上了这条道,各种科目的学习几乎纯粹是为了考试——小学教育我们学好各门功课考出一个好成绩,你才能进一个好中学,中学教育我们学好各门功课考出一个好成绩,你才能进入一个好高中,高中教育我们必须考出一个好成绩,你才能从万人过独木桥当的竞争当中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你才能有出息!在这样一层一层的考试当中,应试的压力成为了我们的目标,而丧失了个体(被教育者)应有的自我目标,甚至后来成为知识分子的人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迫于压力而去奋斗。

这样的一种压力教育是何其悲哀。这种悲哀之一是压抑人性,小学生不是在体验学习的乐趣,而是在完成老师的任务,失去了孩童本应有的天真快乐,本科生、研究生当考试压力这个目标失去后,迷茫于自己的方向何在?甚至博士生,出于规定其必须有科研产品的压力而去科研,逼鸡生蛋的结果是学术造假的风行。悲哀之二是把被教育者都塑造成为了一个形状,把一个个有天分的学子扼杀在摇篮当中。

大的外部教育环境如此,关键就看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了。尽管我们无法改变现今教育制度下的考试形式(考试作为保证社会公平所起到的作用,和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试作用,是不允许其被取缔的),但教育制度的改革偏向应尽量地促使老师和家长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弥补压力教育下对学生教育的扭曲。因为家庭的参差不齐,不应期待家长能如何发挥作用,如今的教育制度下能发挥纠正作用的也只有教师了。所以,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应体现人才的重要性。

如何更大的发挥教师对应试教育的纠正作用呢?

其一,“解放教师”,要想解放学生,必先解放教师。何谓解放教师?物质生活层面,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让教师在物质层面“自由”了,这样才能让教师投身于理想,有更多思想放在学生身上,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而后,改掉以升学率为标准对教师的评审,以升学率为标准评审是压力教育的直接祸源,唯有这个大旗倒了,才会树立正确的旗帜,解放了老师对升学率的压力,老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改,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有进展。

其二, 教育教师,对应试教育纠正作用的核心是教师。没有了升学率这个统一的评审方法,所带来的问题太多了,以至于会引起教学的混乱:不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教学的核心在哪里?没有了分数的计量,教学的标尺在哪里?不是以分数为目标,却要保证学生得高分的教学方法在哪里?统统这些问题,需要有学者去著作一部理论,使这样的教育有有理论支持,以在教师当中形成共识——我们是要教育出这样的学生,我们是要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要肩负这样的责任。

其三,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如果摆脱考试分数这样的审评标准,对教师的考核将会是永久性的难题,因为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境,尽管教师们已经教育出我们期待中的学生了,但我们无法去考核这位学生已经合格了。考核方法是有的,考核体系可以逐步完善,比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人为的考核因素会偏多,不够客观。尽管如此,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不能因为对教师考核的难度太大,而继续保持应试压力教育,放弃对学生教育的改善。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位有好的教师,一位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他是一位智慧启蒙者,启迪学生走向智慧,他是一位社会弊病的医者,治疗学生时期的性格有病者,相比于教师的贡献,一位合格的教师所应有的社会待遇太低了。

 

 

学校教育的最初是对小学生的学习的教育。学习应是以兴趣为出发点,由于兴趣而肯用心思,由于肯用心思而会发现问题,看得见问题便想求的解答,这样求解学习的过程就变得有趣有效了;对一件事物的兴趣在逐步入深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另外的事物,兴趣由原先的一点会延伸扩展,学习的知识面也跟着大了。在小学初中教育当中,对一些基本领域的兴趣,比如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是很容易找到最初的兴趣切入点的,难度在于随着复杂度的加深、随着这些科目逐步的晦涩难懂,如何继续让学生保持一贯的兴趣与思考的活力。老师要做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断地加新料,以使学生保持对科目的兴趣、积极的思考,二是对一些难点进行适当的阐述、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让学生的思路断了。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各类科目的教育,而科目的教育却是主体,穿针引线贯穿于对学生的整个教育当中,同时老师要非常有兴趣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性格,如果老师发现某一位学生的性格有不良倾向,直接指出其错误和批评是没有用的,而是应指引学生赋予生活、学习正确的意义,学生的行为是以他们赋予生活学习的意义为目标。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解题应试的能力(比如在考试当中取得满分)、也不是学生对某一科目的理解能力(比如对历史、地理、数学的理解程度),这样两种目的会扼杀多数学生的兴趣,结果是以大多数学生的牺牲为代价换来少数的精英,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性格素养和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通过讲解、训练培养起学生科学的素养,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何在?自我兴趣当中存在问题是怎样?怎样一个学习途径能对这些问题合理的解决?发觉自己的解释与周围有种种矛盾不协调时又怎样去学习?如此,使每一个学生能在不断的探索当中遵循着一个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6595-790860.html

上一篇:win8 + fedora20双系统 ,修改启动顺序
下一篇:GMT-4.5.12的一个bug(grdpaste)

3 尤明庆 张骥 李育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