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nderela

博文

我看到的美国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

已有 5868 次阅读 2010-12-14 06: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最近,好几个国内的朋友聊到国内仇美情绪渐长,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面对朋友义愤的控诉,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按理,我也应该是控诉的一员。
我不懂政治,但觉得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无疑要打压其他国家,尤其是产生直接利益冲突的中国,中国不能因为自己不做这样的事情,就要求别国也不能做,西方列强历来不是吃素的,所以也根本要求不到,从每次中国政府对美国的行为发出强烈抗议到美国的反应,可见根本无济于事。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强大起来,强大到美国想害我们,也害不到,或者即使达到目的,也是两败俱伤,而且他们伤得更惨,才是最有用的。就像最近美国海军上将威胁说中国若参与到美韩、朝鲜战争中,中国的经济要倒退50年,如中国能够让美国经济也倒退50年甚至更多,中国就有底气说任何话了!用实力说话,不仅对个人,更对国家。
 
说到国家的强大,容易想到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很多国人对国家这些年的发展颇为自得,津津乐道着辉煌的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还有像高铁的速度本身一样发展的高铁,这些无疑是国力的一种体现,(说实话,我对所有的“盛会”都不感兴趣,如果能把这些钱用在教育上,用在扶贫上,哪里还需要什么希望工程、母亲工程的?)但它们真的是冰川消融、大气污染、地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的时代中一个国家可以标榜的东西吗?
 
2010年就要过去了,离2012越来越近,虽然我不真的相信世界末日会在2012来临,但是,如果真的来临,而且并不是一瞬间灰飞湮灭,而是地球慢慢耗竭而亡的话,我想,美国大概可以比世界其他地方多延续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吧,这样的想法够反动的,当然不是我的初衷,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美的几次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最外在的表现是无处不在的蓝天白云,永远或是精神头十足,或是懒洋洋地挂在你的头顶,彰显着一副本来就是这样的神情。让我在广州偶尔发现天空是蓝色时的那种激动兴奋显得多么的小家子气。
 
 再细细深究,你会发现,这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草场,而且基本维持着自然的原貌,很少人工整饰的痕迹,最大程度保持着土地上原始的貌态。在我现在住的New Haven,离我住的地方十分钟的走路路程,就可以进入一片原始的树林,清澈的河水,茂密的丛林、芦苇,丰茂的湿地,让人难以相信这旁边就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以前在中部印第安纳时,更是一个树比房屋多,动物比人多的地方, 我们小小的公寓,屋前屋后都是大片的树林,林中,松鼠、浣熊、梅花鹿时常出没,开始,这一切简直令我们惊为天人,后来和别人一样,再见到从洞中跑出看风景的浣熊也不会大惊小怪了!
 
不仅自然环境尽力保持着原貌,即使在城市中,为市政建设而做的各种种植,也尽量天然化,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侵略。 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种花很少放化肥,无论是城中,还是大学,那些花坛里,总是铺满了碎木屑,那是用来肥沃土地用的,每年冬天,都要给树们,花们添加点营养,这营养就是这些黑乎乎的碎木屑,虽然不那么好看,不像我们的城市里的花来得那么整齐、洁净,但无疑更有生机,更让人欣慰。想想我们,不仅给树、花、草大量喷施化肥,就连我们吃的蔬菜、水果也未能幸免于难!让人连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都失去了!更遑论生命的价值了!
秋天,落叶满地,美国的清洁工也并不把他们扫走,而是用一种类似吹风机样的机器,把道路上的落叶吹进路旁的花丛、树丛中,成为它们天然的养料,正应验了那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美国的自然环境算得上世界上最好的,至少是之一了,但他们并不到处宣扬他们的环境和资源保护,却是大力推销他们的消费文化。在世界各地流行的美国文化,并不是美国的精英文化,并不是他们的主流,而是可以让美国受益的那些文化。在美国感受到的美国文化和在国内听说到的美国文化并不是一回事。
上次在美,曾听一个导游说,美国在西部海岸发现大量石油(未证实),但他们并不开采,说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用,因为他们现在可以从别的国家买进来,让别的国家尽量开采,自己坐享其成就是了;对纸张的使用也是如此,在纸张的消费上,美国是世界上最浪费的国家,但他们也是浪费别国的资源,自己并不开采森林,而是进口纸张用。
自然和资源一定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我们许多中国人都非常爱国,但空有一腔热情不足以爱国,要学会“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是最重要的吧!
下面的图片就是我走十分钟路去散步的地方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978-393328.html

上一篇:“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
下一篇:“身体与灵魂”的奇想

5 姜洪洲 武夷山 孟津 赫英 罗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